收藏就是个乐。
一盏油灯摆在眼前,便能浮现出先贤志仕深夜寒窗苦读的情景。睹物相思,穿越时空,仿佛与古人对话。收藏几十年,先是在古玩店偶遇一副古代酱白釉瓷质象棋棋盘(图1),没过几年,又有幸购得一副青瓷的围棋棋盘(图2),两件棋盘虽不是一个品种,但从纹饰上看,又几乎是同一个朝代。历经千年,凑到一起,你说巧不巧?鄙人愚钝,既非象棋高手,又不达围棋任何业余段位,何以天赐?缘分缘分啊!
收藏就是学习。上天眷顾,就是让你学习的。查阅资料,我知道,象棋、围棋都起源于我们中国,其中象棋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围棋出现的更早、历史更长。古人最早称象棋为“博(六博)”、围棋为“弈”,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把下棋称之为“博弈”的来历。博弈不仅是一种智力游戏,而且益于身心,琴棋书画自古就是人们推崇的四大修身养性之艺术。《论语·阳货篇》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博弈是有益的活动,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要好。给博弈很高的评价。
关于象棋、围棋的起源、发展、演变,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做过深入研究,翻阅这些研究文章,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象棋棋盘上何时有了楚河汉界?象棋何时演变成纵10横9的32枚棋子?围棋棋盘是什么年代从纵横13道变阵成19道的?围棋棋盘上只有单数道吗?等等,这些有趣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考古和文物挖掘中得到论证解决。这是一件有趣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两副棋盘能否帮助我们解疑释困,也在此求教方家指点。
一、两副棋盘器物的描述
1、象棋棋盘(图3图4):整体呈长方形,长24.60cm,宽14.50cm,高7.00cm。器物分上中下三层,最上面是棋面,施白釉,棋面阴刻有纵10横9道直线,棋面中间“田”字划有“X”交叉线士象区,除对弈双方中间没有“楚河汉界”字样外,与我们今天的象棋棋盘几乎一样。器物中间部分是长方形的柜堂,施酱釉,无底盖儿,底部无釉,施化妆土。与棋面接触的四角各有一个力士,大力士呈半蹲姿,两手扶胯,背顶棋盘,表情似奋力状态。棋盘的最下部分是四角,类似桌案的几脚,如意卷曲纹饰,亦施酱釉。
2、围棋棋盘(图5图6):器物整体呈正方形,长14.00cm,宽14.00cm,高8cm。青瓷,施青釉。器物也是分上中下三层,最上部分是棋盘,棋面上阴刻有纵横各18道直线,为便于判断位置,在盘上用褐色点彩标列了4个“星”点,因烧造工艺缺陷,棋盘上有两处缩釉点。中间层部分为正方形柜堂,与棋面四角接触处同样各有一个大力士,状态与象棋棋盘相同。与象棋棋盘不同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柜堂四周,各有4个菱形挖孔,每个挖孔都用“{}”括住,另一个不同处是这个围棋棋盘有底,无釉,施化妆土,梅花型镂空,亦因烧造工艺局限,底部有一处窑裂。棋盘的最下部也是四个地脚,如意卷曲纹饰,外撇但不施釉。
二、两副瓷棋盘的年代
文物是考据历史的第一史料。围绕两副瓷棋盘,首先要解决的是断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回答以上疑问提供史料依据。
先说象棋盘。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的象棋棋盘很少,已知最早的是北宋年间的。年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出了北宋末期的一副瓷棋盘(如图),是磁州窑窑址出土的,底部书有墨书“大观贰年大名府太平里赵宅实用”。
这副棋盘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象棋盘几乎完全一样,盘面上有32枚棋子的摆放标记,中间有“楚河汉界”的汉字。大观二年是年,已经是北宋末年,这也印证了我国专家学者“现代象棋定型于宋”的推断。大家知道,象棋在我国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棋子的数目由少到多最后定型为32枚,楚河汉界到了宋代才引入象棋。那么,敝人所藏象棋盘,盘面上并无“楚河汉界”字样,亦无32枚棋子摆放位置的点标,依此推断,它一定早于北宋末年,也可以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质象棋盘。公元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再之前便是大唐,那这副象棋盘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呢?这还得从瓷器的器型纹饰窑口等进行考据。
据古玩店主说,这副棋盘是从观台镇附近艾口村收到的,依此推断应该是磁州窑(系)烧造的。磁州窑始于北宋初中期,那这问题就非常简单了,这件棋盘应该烧造于北宋初中期到北宋末期。从器型和纹饰上看,这件器物最大的特点是四个大力士背顶棋盘,从宋代其他瓷器如行炉、青铜器的力士炉来看,也都常见大力士的造型,另外白釉、酱釉也是磁州窑的特点,所以这副棋盘基本可以断定是北宋早中期磁州窑烧制的。
再看围棋盘。目前出土的围棋盘有4个,分别是:
1、年在河南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工地隋代张盛墓出土的围棋砖,是一副白瓷质地围棋模型(如图)。棋盘为正方形,边长10厘米,高4厘米,盘面上纵横刻有17道直线。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2、年,出土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壁画墓中的石质围棋盘。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
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副木围棋盘。棋盘带方形底座,每边长18厘米,高7厘米,底座的每边掏出两个壸门,颇为考究。棋盘表面磨制得十分光滑,纵横线各19道,共个交叉点。现收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4、年,陕西汉阳陵南阙门遗址出土了一副西汉陶质围棋盘。呈不规则五角形,其残长28.5厘米至5.7厘米,宽19.7厘米至17厘米,厚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直线,有纵横线各17条。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围棋盘。
此外,洛阳围棋博物馆还藏有一副青石棋盘,从纵横道数看,好像不是围棋盘。
从已有的考古情况看,目前出土的围棋盘年代跨度很长,从西汉到隋唐,但有一个规律可循,就是棋盘面上直线的道数由少到多,17道到19道,可见历史越晚棋面上的道数越多棋局越复杂。再看我收藏的这副围棋盘,盘面上阴刻有纵横各18道直线,如果算上两边的直线,应该纵横各20道,个交叉点。因此,从考古发掘情况讲,这件棋盘不应早于唐代,应该是五代以后的。
再从棋盘的器型纹饰和釉色考据,这副围棋盘与前面说的象棋盘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器型纹饰都是三层,都有四个大力士背顶棋盘,且人物形态相似,再有就是棋盘的四足都是如意卷曲纹饰。不同是他们的釉色,这件棋盘是青瓷施青釉,说明他们的烧造窑口不一样。据藏家讲,这件棋盘是从河南安阳市的马家乡收来的,应该是北齐相州窑烧造的。
综合以上考据,这副围棋盘应该是五代到北宋前期相州窑烧造的瓷器。
三、两件瓷棋盘的鉴赏
收藏亦是鉴古。一件古物,百年千年流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传承。文物的考据是专攻,棋谱的演变是术道,但当两副棋盘摆在我们面前时,遥想千年前古人对坐博弈之快乐、之追求、之精神,则是文化。
下面,就通过两副棋盘的史料来回答以上有趣的疑问。
1、“楚河汉界”何时引入象棋
象棋在唐宋时期已非常流行,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北宋是公认的象棋定型期,出现了与今日体制、规则相同的象棋。北宋第一位象棋谱学家是洛阳人尹洙,人称河南先生,著有多部棋谱,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象戏格》,后来《郡斋读书志》中将此书收录并更名为《象棋》,这是我国文献史上最早有姓名可考的象棋谱。与今天相比,尹洙所记录的象棋只缺了“楚河汉界”。
众所周知,“楚河汉界”在今天荥阳的广武山上,公元前年前后,刘邦与项羽在此相互攻伐多年,形成拉锯后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是什么时候进入棋盘的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过一首《咏象戏》:“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方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宫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争闲。”诗中提到“河”与“刘项”,说明程颢见到的这种象棋已经有了界河。但北宋象棋玩法很多,界河尚无定式,“楚河汉界”书写在棋盘上,应该是北宋末期象棋完成“大一统”后才普及开来。
我收藏的北宋初中期的象棋盘,盘面中间有界河的位置,但并没有“楚河汉界”的文字,到了北宋末期磁州窑址出土的大观二年的棋盘,棋面上已经书写了楚河汉界,而两副棋盘都出于磁州窑,地理区域相同,这说明楚河汉界到了北宋末年才书写于棋盘之上,楚河汉界正式引入象棋是在北宋末年。
2、围棋的局道数只有单数吗?
据围棋史学家研究,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第一次重要变化是魏晋前后。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到南北朝和隋代,当时的围棋棋局已有19道了,这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棋经》记载和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围棋盘得到印证。唐宋时期发生了第二次重要变化,棋局以19道为主要形制,也就是说,现在流行的19道棋盘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已经广泛采用了。
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我国围棋棋局都是单数道演变的,从最初的9道起,历经13道,15道,17道,直到张盛墓里出土的棋盘,证实隋朝起就出现了19道围棋。但敝人收藏的这副棋盘,盘面上却明明印刻着纵横18道直线,加上两边的直线应该是20道,个交叉点。起初我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数了又数,后来就开始推测会不会是工匠一时疏忽刻错了,再后来就怀疑这件瓷棋盘是不是后造的......围棋的局道决定着棋子的数量,也决定着棋局的复杂程度,我不太懂围棋的规则,如果只有单数道才能弈出胜负,那么我的怀疑就是可能的,器物的真假我心里有数,最大可能是工匠疏忽;如果规则允许,那这副棋盘则是个新发现,它的史料价值就很有意义,至少说明从隋到唐宋时期围棋的发展曾出现过20局道,打破了围棋单数道发展的轨迹。暂且留做后续吧。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两副棋盘反映了唐宋时期国力富足、社会稳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追求,从武则天梦中下象棋、赵匡胤对象棋情有独钟的典故,到大诗人白居易“兵中象戏车”诗句、著名词人李清照与夫君“博弈之上流,闺房之雅戏”,反映出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精神层面的崇尚、追求,也让我们窥测到千百年前古人博弈之快乐。
(作者:河北省教委马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