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一般来说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不过它是人类的基本生理生活需求,这个话题也是避不开的。现代人上厕所,可以说已经非常方便了,冲水马桶、卫生纸、排气扇一应俱全。而这些东西古人都是没有的,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如厕问题的呢?
年的时候有一部叫《厕所英雄》的印度电影,故事梗概为:新媳妇嫁到一个没有厕所的村子,上厕所必须深夜到野外。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丈夫想尽办法,蹭火车厕所,蹭别人厕所,最终发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电影主要是想对印度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和落后文化观念进行反思。我们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厕所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功能性建筑却实实在在反映出了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而古人如何上厕所其实也是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分析古人如何如厕好像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古代的厕所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先看上古时期。那时候的厕所可以说简陋至极,露天场所挖一个大坑就是厕所。上厕所的时候,人直接往坑边一蹲就开始拯救地表微生物了。这样的厕所其实还是非常危险的,想象一下,这么大一坑,里面满都是污秽之物,若是一步小心失足跌下,小命难保。你别说历史上还真有过一个关于如厕失足而亡的记载。《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姬孺“将食,涨,如厕,陷而卒”。非常精简的八个字,记录了一个古代国君上厕所而死的经过。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晋景公快要吃饭的时候,觉得肚子涨,便去上厕所,在上厕所的时候,掉进厕所里死了。古人也是非常聪明的,后来在粪坑上建造了小屋,这样既可以挡风又可以遮雨,带来极大便利。
汉代的时候,厕所有了新的发展,它和猪圈进行了结合,并且形成一个小生态系统。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古人把厕所建造在院子的后方,下边通着猪圈。总体说来,这种方式是比较合理和高效的。第一,人类排出的粪便可以直接作为猪的辅食让猪食用,是一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人类和猪的排泄物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不用再单独设置场所,也节省了清理的时间和工序。在古代,是没有化学肥料的,人类和猪的粪便就是非常好的施肥肥料。第三,厕所建在猪圈上面,大大节省了用地面积,立体结构更好地利用了空间。这种厕所有个缺点,就是可能会出现人畜交叉感染的问题。
唐代的时候,在城市里的厕所又有了进步。人们在院子的角落里建造一个独立的房间,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或者干脆埋进去一口大缸,然后再在上面铺上石板子或者木板子,板子之间留出缝隙,这样人可以蹲在上面方便。
这时期更是有了马桶的称呼。不过这时候的马桶和我们现在的冲水马桶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这时候的马桶其实就是用石头、木头或者玉雕刻成桶装,方便运输和清理而已。用玉做成的,都是给皇宫里的皇帝妃子们用的。马桶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占空间小,不容易四散气味,容易清理。
伴随着马桶出现,城市里还应运而生了一个职业“倾脚工”。“倾脚工”就是去各户收粪便的人,他们收了粪便后将其送到农村卖给农户,农户用来施肥。后来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小型产业链。
我们现代人擦屁屁用卫生纸,古人用什么呢?
或许大家会问古代不是发明了纸吗?用纸不就行了吗?确实是,我们汉代就发明了纸张。但是那时候知道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纸的产量都是比较低的,人们对纸非常爱惜。另外,人们认为纸是文化用品,综合种种因素,人们是舍不得拿纸来擦屁股的。
事情发生转变是在元朝的时候,那时候蒙古族进入中原地区,从那时候开始人们用纸擦屁屁才慢慢普及开来。可是有个问题,就是那时候纸是非常硬的,使用之前必须得进行软化处理,所谓软化处理想必大家都明白,就是反复揉搓。关于用手纸,《宫女谈往录》中晚清侍候慈禧太后的宫女蓉儿的讲述能帮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块儿。蓉儿介绍,手纸是宫女加工好的。领来细软的白棉纸,因为非常大需要均匀裁剪开,然后轻轻喷上一点水。纸张喷水后会变潮发蔫,这时候用熨斗轻轻熨两遍,之后再裁剪成长条状,再垫上湿布,最后用热熨斗来回一熨就有了柔软干净棱角分明的厕纸。
明朝的时候,皇帝在擦屁屁这件事情上尽显土豪。皇帝用丝绸擦屁股,用完即丢。后觉得太过奢侈,皇帝改用纸张。不过那些养蚕的农民却失业了,皇帝不得已又改为用丝绸当手纸。
那用纸前用的什么呢?答案是竹片或者木片,每次大便完用它们刮,用完之后呢还需要清洗。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个人用的竹片或者木片是固定的。这种用来擦大便的竹片或者木片有一个名字,叫做“厕筹”。
那厕筹出现之前,古人用什么呢?这个古籍未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很大可能就是就地取材,比如用光滑的树叶、石块、土块等等。
如厕一点点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这个有趣的角度,以小观大,我们可以窥探文明进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