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摊经济”这个词极为火爆。对于我这种普通人而言,地摊是满满的烟火气,也是平凡人间的一个缩影。和大学同学聊到“地摊经济”,那段我们在大学里摆地摊的回忆,也渐渐浮出水面……
01
大学四年里,在校园之外,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学校门口的夜市和地摊。
每当天色暗下来,学校门口的那条街便仿佛活了起来。
南侧倚着校门,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从东北烤冷面到章鱼小丸子,从天津煎饼果子到重庆酸辣粉。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还有各式各样的当季水果,都能在夜市上占据一席之地。
北侧面朝校门,俨然一个露天的流动市场。手机贴膜、电脑维修,鞋服箱包、发卡首饰,没有你买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在整条嘈杂的街道上毫不违和。
校园内部的安静和幽雅,与一墙之隔的烟火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仍记得下自习后在夜市一条街流连,非要吃到肚皮鼓胀才算安慰了自己一晚上的辛苦学习。
也记得周末的夜晚和同学约好一起逛地摊,不到一百块便抱回来一堆物美价廉的衣服和鞋。
甚至当有朋友从外地来找我玩时,我也绝对不会错过把他们领去地摊和夜市的机会。
我们从路西吃到路东,再从手机贴膜逛到卫生纸大减价。
那一个个被盈盈不绝的叫卖声填满耳膜的夜晚,合在一起,组成了大学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02
在我的大学,除了常年不衰的夜市之外,每年毕业季,都有学生自发组织,在各个宿舍楼前开办“跳蚤市场”,摆地摊清理闲置或带不走的东西。
由于大部分学生卖的都是二手货物,价格自然也便宜很多。
我就曾在这样的跳蚤市场上,淘到过8块钱一本的牛津大词典,两块钱十五个的衣架,还有五块钱一件的衣裳。
当我也走到毕业的档口,同样延续了这样的传统。
印象里,那是五月底六月初,初夏的晚风仍带着寒凉的气息。
我和同学一起,把拉杆箱扛下宿舍楼,里面装满了不要的旧书,和闲置的生活用品。
趁人少时,抢占好最有利的位置。旧床单一铺,书本零碎往上摆整齐,自己再随便找本书席地而坐。
一边和旁边的“摊主”同学唠嗑,一边趁有人经过时吆喝两嗓子,我们的“生意”就这样开张了。
03
那些吃着肉夹馍戳着酱香饼的学弟学妹们从地摊前经过,有人好奇地一一打量,也有人扫一眼就匆匆走开。
而作为摊主,我对每一个对我的商品表现出一丝兴趣的“潜在客户”,都不遗余力地推销着。
“学弟你已经大三了?有考研的打算吗?这本长难句书是我考研时候用过的,只要认认真真分析完,不用报班,你的英语也绝对能过国家线。”
“学妹你今年大几啊?哦才大一。那你一定也见识到这边冬天的寒冷了吧。咱们学校暖气那么差,我基本上一冬都是靠着电暖宝过来的。我要毕业了,这东西又带不走,便宜卖啦。”
到后来,连同学都说我有些走火入魔了。
因为我能够前一秒和他们有说有笑聊天,后一秒看到有人来,立刻切换状态迎接顾客,无论刚刚的话题聊到了哪儿。
“你还真适合摆摊!”他们调侃我说。
04
那天,从下午五点出摊,到晚上十点收摊,我们一共叫卖了五个小时。
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我才发现自己腰酸背疼,连站起来都要同学搀扶。
“看来,摆地摊还真是个体力活啊!”我们一边往回走,一边感慨。
第二天,同学又一次出去摆摊。而我却因为前一天吹了夜里的冷风发了烧,不得不在宿舍休息。
不过,仅这一晚的摆摊经历,就给我带来了一百多块钱的收入。
病好之后,我用这笔钱,去夜市买了最豪华的炸串卷煎饼。
“肉都加,菜全要”的豪横,不过十几块钱,却让我吃得心满意足。
只是没过多久,我们便迎来了毕业合照和毕业典礼。
我至今仍记得离开时那一片狼藉的宿舍,曾经大家在地摊上没卖出去的货物,如今散落一地,仿佛在喟叹我们逝去的青春。
拖着行李箱离开校园时,我人生中最有活力的四年也就此终结。
05
毕业后一两年,我又再次回到大学所在的城市故地重游。
晚上,我想去学校门口,重温昔日夜市和地摊的盛景。
留在当地工作的学妹却告诉我,自从我们毕业后,这座城市便开始了市容市貌整顿。那些曾经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夜市美食,和物美价廉的地摊小玩意,都不见了踪迹。
只剩下一辆辆车,在校门口的道路上呼啸开过。
我有些失落,仿佛青春的拼图被谁偷走了一块,再也不完整了。
但如今,听闻“地摊经济重启”的消息,思绪像是一瞬间被拉回到五六年之前,我对那座城市人声鼎沸的夜市和地摊,突然充满了想回去看看的冲动。
若真有机会重回母校,不知我还能不能在一群年轻有为的大学生里装个嫩,被小朋友们当成学弟学妹,穿过宿舍楼前热火朝天的跳蚤市场。然后来到夜市,再见到那位卖炸串的阿姨,告诉她:
“葱花香菜都要!多放辣!”
北鱼,文学硕士,海外教育工作者。认真写文,愿煮字为药,疗愈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