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分类标准简化后,垃圾分类其实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参与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报道,已有10多年了。从垃圾的源头分类,到中间环节的运输,到末端的处置处理,我都写过一系列报道,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垃圾分类标准的变更。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被各种垃圾干湿分类的段子刷屏,什么“喝了一半的奶茶、刚擦完汗的卫生纸到底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什么“为了垃圾不扔错筒,不在众目睽睽之下丢人,男女老少都在拼命学习分类知识”……总而言之,似乎垃圾分类很难。

其实,一些年轻朋友可能不了解,相比以往,此次垃圾分类已经算简单了。年10月,我在参加市政协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自年起,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方式经历了多次调整。

第一次,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第二次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第三次分为“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其它垃圾”;第四次分类,居住区按“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分四类,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分三类,公共场所按“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分两类。

看到这里,相信部分读者已经犯晕了。这些年来,我在采访政协委员的过程中,也会听到不少关于垃圾分类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年11月,我参加一项政协会议,一位政协委员当场指出,垃圾分类的标准太复杂、太专业、太术语,在概念上容易使人产生歧义,诸如“有机垃圾”“无机垃圾”这种,除了专业人士,普通居民根本搞不清楚该怎么分。几位政协委员表示认同。大家提出,相关部门在制定垃圾分类措施的过程中,应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换位思考,要简化标准,让大家看得明白,方便居民分类投放。

所以,相比过去,从合理性、可操作的角度来说,此次上海将生活垃圾在干湿分类基础上,外加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怎么分垃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除了易腐垃圾是湿垃圾,塑料瓶、纸张等明显属于可回收垃圾,以及少量的有害垃圾外,其他垃圾基本都属于干垃圾——这样一来,分垃圾好像也没那么难了。有人开玩笑说:“我90岁的岳母都觉得不难分,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会搞不清楚?”

当然,从完善整个垃圾分类系统的角度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定时定点投放的便利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配套的软件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分类投放衔接的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跟上。但不管怎样,合理的垃圾分类标准的确立,使垃圾分类全面铺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2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