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种类很多,如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军棋等,各类棋的棋盘都有规定的画法。我国老百姓经常下的棋类一般是围棋和中国象棋两种,古人讲究琴棋书画,我个人认为里面的“棋”指的应该是围棋。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象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而具体属于哪种说法其实已经很难去确定和考究,而普遍的4种说法是有相关文献记载和一些故事流传的。
第一个说法是,象棋是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到:“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儒用车,马,士,卒加之炮代为机矣。”虽然这样的记载,在神农传说中当时属于上古时代并未形成文字记载东西。
另外一个说法是传说为皇帝时期,北宋的《广象戏格,序》里面记载,象戏兵戏也,皇帝之战,驱兽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之名。而还有说法是象棋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明代的《五杂组》记载,象戏,相传于周武王伐纣时作,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还有说法是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潜确居类书》记载,雍门周谓孟常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可流传最广的还属西汉的百万大军统帅韩信,刘邦一统西汉后,吕后把吕建战功的韩信抓入狱中,深知自己快要死的韩信打算要写一本兵书流传下来,只是被吕后发现后被禁止,最后韩信无奈的叹气,而狱中的一个狱卒恳求韩信将用兵之道传给他,只是开始韩信不愿意,最后还是通过以地上画图下棋的方式传给了这个狱卒,最后这个狱卒虽然没有理解里面的用兵之道,但是最后还是把象棋形式传给了自己的后代,一直在民间流传到现在形成的象棋。
以上这些说法很难说到底是否正确,但是象棋的确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结晶,不得不让人叹服。
古人下棋除了将其视为一门文化修养之外,还以棋会友,通过下棋陶冶情操,通过切磋棋艺会友,也是一件乐事。但现如今人们爱好下棋,除了上述之外,棋类已经发展为一种运动。且棋类运动可以养生。
棋类运动完全是一种脑力、智力、耐力的比拼,锻炼人们的心态,正确的进取心等等。下围棋可以修身养性,平复浮躁的心情,下象棋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统筹思维。
各种棋类运动不仅是紧张激烈的智力竞赛,更是有利身心、延年益寿的娱乐活动。古人就有“善弈者长寿”之说。下棋简单易学,走棋对弈,情趣高雅,静中有动,不仅能锻炼思维能力,陶冶情操,而且对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积极作用。总之下棋有以下几个优点:
1.下棋怡性
下棋可以使人“清静养性”,在对弈中“乐而忘忧”。下棋时心平气静,谋定而动,谈笑之间决出胜负,性情也从中得到陶冶。下棋能起到调息、吐纳等作用,从而有益于健康,培养良好的性格。
2.锻炼思维
棋盘之上,虽然只有寥寥数子,但却趣味无穷。两军对垒是智力的角逐,行兵布阵是思维的较量,鹿死谁手,要靠自己的顽强斗志和竞技的功底。经常下棋,能锻炼思维,保持智力,防止脑细胞衰退。老年人如果经常下棋,自可锻炼思维,保持智力,防止脑功能衰退。
弈棋初学者可能会感到,自己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把可乘之机展现给对手,这就是缺乏思维的缜密性。长期进行棋类运动,就会更注意细节,三思而后行,久而久之,就会锻炼到思维的缜密性。这会有益于我们进行准确的判断。
3.益于长寿
下棋能够增进友谊,以棋会友,养生健身,陶冶情操,延迟衰老。棋类活动可作为一种健康的娱乐,使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纠葛纷扰,避免外界过强的精神刺激。古今棋手长寿者不乏其人,明末的高兰泉,清末的秋航,都高寿90岁以上。近代象棋名手林奕仙,去世时93岁。百岁棋王谢侠逊,为我国象棋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养成强大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前提条件。下棋时,需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和计算,这样就可以养成强大的专注力,进行思考时就可以减少走神。
5.养成全局观念
老梁曾经分析过,围棋重计算,象棋注重全局协调。其实棋类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全局的观念。因为落子无悔,所以为了保证最大的优势,我们会精心策划,决断取舍,无形中生发出一种注重全局的观念。
6.锻炼记忆力
进行棋类运动往往需要记忆棋谱和复盘,这可以锻炼我们的记忆力,久而久之,度过学习中的记忆关就会轻松许多。
7.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个性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弈棋者常说的一句话,这种态度有利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拥有比常人更高的逆商(AQ)。下棋的人头脑更灵活,交际能力更强,也更有幽默感。下棋不争强好胜,不计较得失,才能心平气和。
总而言之,下棋尽管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乐事,但应注意适度,否则乐极生悲。棋虽然是项益脑活动,但不掌握适度,以致废寝忘食,反而有损健康。
作者
顾蘅
副主任药师,云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