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觉得我应该表明两个观点,减少误会:
一、每个消费决定都是人性的选择,不值得被批判
无论是存钱为将来买房,还是花钱为当下舒心,这就是人性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没有哪一个选择值得被更多人批判。
有人认为“有套房更重要”,所以他愿意牺牲买包买鞋买SPA的钱,为将来有套房作准备。有人认为“当下的体验更重要”或者“反正我也买不起房,还不如现在就享受享受”,这也无可厚非。甚至还带着很强烈的乐观主义心态,有钱难买爷高兴。区别只是有人选择现在,就有人选择将来。房子也是商品,花万在北上广购置房产的人,和花5万买香奈儿的包的人,都是在消费,都不至于被批判。
从国家的角度讲,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只要消费了,无论5块还是万,都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自己认同的消费内容之下,在自己认同的价值体系之下,如何消费是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二、虽然消费是个人的选择,我还是呼吁大家理性消费
我不反对“消费主义”,而是营销洗脑和攀比炫耀下不合理的“消费主义”。简而言之,该买的还得买,不该买的就不买。什么叫“该买的”,什么叫“不该买的”?存钱在未来买房是对的么?花钱买当下的商品就是错的么?
分享一下我的判断标准:如果我购买这件商品,更少为别人,而更多为自己,那就买;如果我买这件商品更少为自己,而更多为别人,那就不买。什么意思呢?
你一个月挣1万,花8千买一套瑜伽课,这更多是为了自己,这个我支持;你一个月挣1万,花8千买一个包,如果是为了让别人认为你过的挺好挺有面子,这我就会否定。花自己的钱,为别人而活,这不可取。
如果能从内心戒断虚荣和攀比,戒断因外人而产生的消费欲望,那我觉得这个包哪怕售价2万,买了之后放家里,研究那顶级的做工和皮革艺术。还巨爽,那我绝对支持你买。
但是普遍而言,中产们买了包,最想做的就是背出去或晒出去。背出去给别人看,晒出去给别人看。如果说营销洗脑是不合理消费的利刃,那炫耀攀比,就是不合理消费的原罪。所以,买不起北上广深的房子,为了当下的享受去消费:如果是吃美食做SPA买显卡,我是支持的,因为这完全是为自己开心。
但如果是为了购买不属于自己收入层次的商品,以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一等,或者维护所谓的尊严和优越,我劝大家还是理智一些。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多的包和鞋,朋友圈里再多的秀和美,终究如梦如幻,不切实际。别为别人的眼光丢掉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大家普遍会觉得,买房比买包买鞋更政治正确的原因。因为买房,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
接下来看分享几个案例,不知道是不是你或者你身边的人:
案例一:
你想买台吹风机,你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把头发吹干,所以风量大是你的真实需求。你上网一搜,他们却告诉你:我家这台吹风机能够如何养护你的秀发,如何按摩你的头皮,如何实现更多档位切换。这时候,你渐渐忘了你的基本需求只是风量大,于是脑子一热花了三倍的价钱来实现理发店洗剪吹常用吹风机就能满足你的功能。
案例二:
你想买双篮球鞋,你的主要目的是晚饭后在自家楼下的水泥野场子跟同级别的业余玩家一起锻炼身体,所以三百块以内的水泥杀手就是你的真实需求。你上网一搜,他们却告诉你:我家这双篮球鞋使用了某某技术,刺绣了某某字样,登上了某某时装周。这时候,你渐渐忘了自己只是业余锻炼身体,于是脑子一热花了五倍的价钱来为自己的绝对起跳高度增加一毫米。
案例三:
你想买瓶维生素B2,你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自己一入冬就容易犯的口角炎,所以两三块一瓶的药用B2就是你的真实需求。你上网一搜,他们却告诉你:我家这瓶多功能保健品是纯天然提取物,不仅可以安全有效的全面补充多维营养,还能抗氧化防癌增加机体抵抗力,并且调理气血治疗月经不调。这时候,你渐渐忘了自己是个易发口角炎的男人,于是脑子一热花了一百倍的价钱来治疗月经不调。
案例一的的模式是过分强调商品非必要的附加功能,让你忽视商品原生的主要功能。
案例二的模式是将商品符号化,并将这种符号延伸为身份地位甚至能力的象征,让你忘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案例三的模式是鼓吹商品的万能,让你忘了即使是万金油也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因此我们的社会存在一批人,批判消费主义,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警惕生活中被资本引导而产生的过度消费,同时减少大众去消费一些本无必要的行为,也担心商品在资本的包装下被有意忽视的实际价值。至于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的消费需求升级,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而且这种升级应该是商家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而不是以消费者付出更多的等值货币为代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目前想到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人们对于花钱这件事本身的享受
毕业之前,我在苏州实习过,有一天我们几个一起进去的人闲聊,聊到了处理工资的问题。其中一个女生说,她上个月赚了一千多块钱,发了工资后立马去做了个头发奖励自己,做头发花费1K+我当时十分不理解,做个头发花一千多?有这一千块钱在游戏里充钱它不香吗?
后面她说,其实自己现在也挺后悔的,觉得不值。但是!做头发的那天超级开心,花钱的感觉就是爽!至于那些什么双11啦、双12啦、啦,你回头想一下,有多少是你需要的东西呢?买的卫生纸家里用完了么?这是省钱吗,其实是在享受下单的快感。甚至在心理疾病上都有一种叫购物成瘾症。
2、手机支付所减少的视觉冲击
手机里面的数字减,跟你掏出两张毛爷爷本质上是相同的概念。但时有点奇怪,我美团下单吃肯德基的时候感觉经济实惠。可我哪天要是路过店面,兜里恰好有现金,我是会有些不舍得吃的!为啥?因为兜里都是真金白银,用一张少一张,哪天要是一张都没了,那就得喝西北风去。至于手机支付,我倒不心疼。只不过是数字少了些而已,又不是钱,吃顿大餐形式上相当于免费,还是挺美的。
3、各色平台“千人千面”的推荐机制
上一秒你在某宝不小心戳进了一个鞋子的链接,下一秒你的某音就会有同款鞋子的广告迎面而来手机拍了一张路人照,某东立刻就给你推荐同款衣服,更绝的是,你在浏览器上查了一下感冒怎么治,那说不医院都安排好了。甚至于打个喷嚏,就是癌症的前兆,医院就诊的信息比比皆是。
所以,“大数据”虽然方便了生活,却也成了资本家筛选韭菜的工具。我今天买了一双袜子,明天某宝铺天盖地全是袜子的广告,我就纳了闷了,我都买了你还给我推荐这个干嘛啊!
4、套路越来越多,防不胜防
来,小伙子,我看今日与你有缘,就推荐给你本店的镇店之宝!这只象牙做的琥珀琉璃老年人防摔拐棍,绝对实打实的装逼神器!身份的象征!
什么?你说你现在用不上?唉还是太年轻啊,你要学会未雨绸缪,万一哪天你出车祸了,这不就安排上了吗,再说了,本店的这款镇店之宝升值潜力无限,20年后保守估计能换一套房,而且售出根后好评如潮,来来来,我帮你包起来哈。
什么?价格?这还用问嘛,咱俩谁跟谁啊,我给你打个骨折,你是本店的第位购买镇店之宝的顾客,我就出次血,你拿走!
啊?贵了?不要紧,本店支持分期付款,两年免息!每天只有一块钱,四舍五入相当于不要钱!
啥?首付也没有啊,不要紧,来来来,我借给你,都是兄弟嘛,莫跟哥哥客气,但是哥哥我帮你这么多,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嘛,记得每个月按时还款哦,比心~
前两年经常听到事件,小伙分期送了女朋友一个苹果手机,送完没多久两个人掰了,苦逼小伙鸡飞蛋打,还要每月还分期。其实这看似购买力提升的背后,所谓的生活水平提升,只是个泡沫般的幻影罢了。
腾讯、阿里、京东、、招联,各色银行的信用卡更不必说,帮你存钱的时候利率少得可怜,然后拿着你的钱去做投资,你连汤都喝不到,反而让你在买了很多废品的同时也成了借贷方,这买卖做的,只要做生意估计都想分一杯羹吧。
5、制造舆论引导需求
什么?男生这么久了都不送女生一只口红?渣男!
情人节,就要送女生这款星光闪耀宇宙无敌螺旋爆炸物美价廉的化!妆!盒!收到它的女生都哭出声来!
年了你还没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签名版拖鞋?土!
拜托,这可是李大V推荐的品牌!这年头你没点潮流单品谁看得起你啊!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当儿不送保健品,爹爹妈咪白养你!
都知道化妆品是暴利行业,成品几块钱的找几个明星包装一下,再搞个饥饿消费定价也是分分钟断货的节奏!啥?你说少赚点定价50就行了?拜托人民群众可不是傻子,人家好东西都卖一千多,你这个才50一定是垃圾,甭想骗我!
呐呐呐,你们都是乡下人,乡下人懂什么?我们才是时代的弄潮儿,今天我说锄头是艺术品,那明天你不拿个锄头上街你都没脸见人!
因此,消费这件事,应该先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这个需求,如果有,那么再进一步搞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又是什么,最后量力而行。你能够买得起更好的东西来满足你更高的需求固然是好,比如吹风机和篮球鞋案例,但是买不起还要把更多钱花在非基本需求中,那就是典型的消费主义洗脑案例,只能自己兜着了。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的做法,你也可以选择像朋克一样:尽量不参与这个时代,即时退出当代生活。
鉴于以上症状,对于那些工资在手中不超过一小时,就全用来还贷款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要如何理性消费呢?
1、弄清自己的财产状况
一个人的收入并不代表他可支配的资金,不要总觉得自己每个月工资块就可以买的东西,万一哪天你突然生病了,难道只去点一炷香求神拜佛吗?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哪个地方。一个公司需要自己的账本来计算盈利,一个个体也同样需要。
你不妨试一下做一个记账本,或者直接下载个记账APP,随手记录下自己的所有消费。我估计,大部分人第二个月你翻看一下之前的消费统计,会忍不住抽自己大嘴巴子的~~随着你生活的稳定,你完全可以计算出每个月消费的刚需,从而确定自己能调动的资金程度以及储备水平。
对于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房贷、车贷、吃喝、服装是最基础的刚需事实上,如果你贷款买了一套房子,那超前消费这个词,应该就与你没什么关系了。当你想要买东西的时候,不论是不是刚需,都要在心里小声提醒自己一句——我是个穷逼,此为基础。
2、选择合适的消费环境
关于这点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不是自己主动需求的商品不买;消费理由是降价打折的不买;深夜不买;超出自己可支配资金范围的不买;分期的不买;商家大促不买;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少买;
3、减少超前消费
我曾经想过,一个人生活着到底需要什么呢?一张床,三顿饭,水,手机,衣服就够了。然而我们所有接触过得所谓能提升生活质量的物件,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没有我们你可怎么活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是老话讲的吃苦的人也能享福,享福的人却吃不了苦。资本家怎么做是他们的事,其实想想也就明白,钱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他们赚钱,我们自然就要被赚钱。理所应当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充斥着对自己好一点的环境中定下心来,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足够了毕竟,拐杖再精美,对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不过只是个占地方的废物罢了。
尤其是在这几年现金为王、地雷遍布的时候,手里捏有现金,就是安全感,就是底气。大家都不能否认当前情况下,好的投资渠道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已经基本告别依靠买房实现快速财富增值的时代。二级市场里风云莫测,每天都有人看着K线追涨杀跌却成为大趋势的牺牲品。一级市场就更复杂了,看不懂行业趋势、不懂赛道玩法、听不懂故事,大概率只能成为风险的炮灰。
尤其是今年行情不好,大家可以看看今年人民币基金,包括各类VCPE的投融资额和从业人员的心路历程就可见一斑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拿着钱,真的没有办法让钱再生钱呢?
当然不是。一切都在回归理性,一切都在回归本来的价值。
最后以一句话收尾:“自由”与“独立”的定义并不是懒惰,而是保有选择的权利。不应该成为标榜自己,或者绑架他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