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联动打造“飞地经济”样板
蓬勃发展的经济开发园区日益成为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为其赢得“执经济之牛耳”的称号
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合作共建园区的风潮涌动
又让区域合作变得愈加紧密
作为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盐城在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奋楫勇进,把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合作共建园区,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深化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区域协作,集聚更多项目进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
今年市委书记戴源在全市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上提出,合作共建园区要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量,不再局限于产业转移,更应该成为优势互补的平台、要素流动的纽带、创新合作的高地以及开放合作的窗口,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双循环”新格局中成为引领和示范。
3月26日,位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盐城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块组件下线仪式成功举行。盐城正泰新能源项目由浙江正泰集团投资,上海临港集团推介,落户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被列入年江苏省重点项目。
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总投资40亿元,一期3GW电池和3GW组件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3个月,1年内实现投产,全面刷新了沪上“金凤凰”栖居北上海的“加速度”。
这是当下沪盐互动的一帧剪影。随着盐城把“接轨上海”纳入全市最高层面的战略之一,沪苏两地国企正主动对接,各显身手开展有效合作,将这里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园区“新样板”。
国家长三角规划上提到4个“飞地”,第一个就是盐城。这片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天然拥有巨大产业发展空间。年12月盐通高铁开通,盐城与上海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为加快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创造了重大机遇。
用好大丰“飞地”,一直是上海方面的目标。年11月17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揭牌,集聚区定位“北上海临港生态智造城”,占地33平方公里。它是沪苏两地首个省级合作共建园区,也是上海市唯一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
集聚区采用党工委、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并行的运行体制,党工委、管委会以盐城方为主体,侧重行政服务;开发公司则引入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龙头——上海临港集团为主体,负责开发建设。
根据规划,集聚区围绕“3+3+3”的思路加速发展,即聚焦“三个上海”,建设上海园区、集聚上海元素、锻造上海团队;做强“三大产业”,新能源(汽车、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打造“三大园区”,智慧园区、宜业园区、生态园区,努力把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打造成全国“飞地经济”示范区。
4月1日,上海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国华一行来盐考察
在深切感受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巨大变化后
更坚定深耕盐城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沪盐两地区域协同合作将持续深入
年内加快正泰新能源二期开工,2至3年将正泰新能源建成百亿企业。
党工委负责人介绍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目前
盐城正泰新能源项目整个生产线的
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科技含量
在行业内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硬核”的加盟,促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产业升级。未来,沪苏大丰公司将联合浙江正泰新能源公司、上海临港弘博新能源公司,推广光伏能源利用、探索多能互补,共同将沪苏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综合能源应用示范园。这意味着集聚区已成为盐城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和“产业高地”。
目前集聚区累计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2个,以新能源、健康食品、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产业定位日益显现。被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授予“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
目前
我市共有15家合作共建园区,其中,与上海合作11家,实现盐沪共建园区的市域全覆盖,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独树一帜。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盐城新开工项目有20%来自上海,60%来自长三角地区。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物理转移,而是全新的产能升级。
记者
周俊王谷雨
视觉
王亚洲单丹李思远
制作
李亮亮
审核
周俊
明日天气盐城:阴13~25℃微风<3级
上海:阴16~24℃微风<3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