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暴涨,PPI转嫁到CPI,两难境

PPI和CPI的关系,从定义中就可以明白了。

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CPI一般指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在美联储容忍通胀率的政策之下,CPI和PPI像打了鸡血一样。

美国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而救助政策也是最激进的。特郎普出台,第一轮史诗级的救助法案之后,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救助法案。

而鲍威威尔强调,“美联储在考虑缩表之前,需要在实现2%的长期通胀和最大化就业目标方面看到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在我们发出考虑缩表的信号之前,市场可以假设我们缩表的时机未到。”多么的直白!

不仅美国大搞量化宽松,在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各国央行也当仁不让,巴西等国的货币救助政策,助推了需求的大量增长,而相应的供给却没有那么快,因而供不应求了。

因而,华尔街不断押注在衍生品市场,为大宗商品鼓与呼,资本的大量流入,导致涨价幅度持续不断攀升,历史新高迭出不穷。华尔街真是有“先见之明”,或者说就是一场“操纵”。

最近连大神巴菲特也押注通胀,大量投资日本的五大商社,就是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的五大商社。在大宗商品暴涨之下,资源型公司获益最大,业绩和股价,更是一飞冲天。

除了国际PPI的上涨,国内的PPI上涨还具有一些特殊因素。

供给侧改革,干预市场导致市场价格巨烈波动。

随着政策刺激的成功效应,市场干预的政策越来越多,对市场的尊重和敬畏越来越少。

我们不怀疑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政策不应该过多的干预,即使出现过剩,那也是市场的事,应该交给市场去调节。如果一味动用政策调控,市场价格就会巨烈波动。

例如,环保政策去产能,猪价就是在环保的高压去产能下,飙升到45元一斤的。

例如,玻璃也是这种情况,从涨到,产能置换政策“功不可没”。

从PPI转嫁到CPI,两难境地,不转嫁企业亏损

原材料涨价,成本竞争力下降,一业兴百业凋。

由于中国在技术上的劣势,成本的优势是一直核心竞争力,一旦国内原料上涨,成本竞争力大幅下降,就会出现订单减少,或者国内企业不敢接单,这样的窘境。

以造船业为例,凭借成本优势,中国在-年间(年除外)占据了第一名,韩国则在去年凭借承揽大量高附加值船舶订单(LNG等)实现逆转,以43%的新接订单占有率反超了中国的41%。

但是目前仅有的成本优势也要丧失了。

韩联社4月6日援引英国造船、海运行情分析机构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数据称,今年3月,全球万修正总吨(CGT)船舶新接订单中韩国企业承揽了万(63艘),以55%的占有率拿下世界第一,其次是承揽了万CGT的中国(63艘,占42%)和7万CGT的德国(1艘,占1%)。这是韩国造船企业自年6月以来新接的单月最大订单额,同比(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达%,环比(相比上月)增长达76%。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今年一季度,韩国船企依旧优势,承揽了万CGT的订单,占有率高达52%;中国船企承揽了万CGT的订单,以42%的占有率居第二名;第三名日本只有35万CGT的订单(占4%)。

中国船企此时受制于高昂的钢板价格,举步维艰。尽管营收有增长,但利润却是亏损了。相比之下,韩国船企的钢材价格受长期协议等因素影响基本保持不变,仅钢材一项,韩企就比国内船企节省至少10%以上的成本。

新时代造船年年初购买的20毫米船板价格比年年底购买的上涨了元/吨,3月购买的20毫米船板则已经涨到元/吨,同期韩国浦项制铁的20毫米船板价格约4元/吨。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专家曹博表示,韩国国内船用钢材价格受长期协议等因素影响基本保持不变,近三年船用钢材采购价格一直保持在~元/吨浮动,即使今年价格有所上调,预计也保持在元/吨左右,仅钢材成本一项,韩企就比国内船企节省至少10%以上,这显著提升了韩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船舶报》4月7日报道,今年3月24日,6毫米船板价格触及元/吨大关,创下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高;3月25日,20毫米船板价格达到元/吨,同比增长35.7%。与之相反的是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长期的低迷,同期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仅为点,受成本增长推动环比回升2点。

造船业的情况十分普遍,上游原材料涨价,产品却难涨价,利润被侵蚀,订单都不敢接。

国内工业体系虽然完善,但是不成熟的,价格波动剧烈,且频繁,对工业生产极为不利。

PPI转嫁到CPI,想想而已,但是未必能如愿。

从PPI转嫁到CPI有多难?企业的价格战,导致PPI不能如愿转嫁。

提价就会丧失市场份额,丢失客户会关门倒闭,所以宁愿倒贴钱,也不敢轻易提价。

不仅如此,大企业借中小企业涨价之机,利用低价策略,大肆抢占中小企业的客户,

如果PPI不转嫁到CPI,企业自行消化成本压力。

请问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运转?只有借贷维持,期待成本回落,原材料降价,挨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挨到寒冬过去。

显然这种借新还旧,不利于中小企业,因为融资困难,成本较高,可能最终无法负担利息,挨不到成本回落的那一天,最终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不得不破产。

而在明天破产和今天关门的选择中,大家都不愿意今天关门,大家都愿意再赌一把,期待明天的机会出现。

从PPI转嫁到CPI,转嫁就通胀

如果PPI转嫁到CPI,大通胀就来了。

猪肉就是成功转嫁到CPI的典型。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已经大幅涨价。原来4L装的调和油,一般售价不超过30元,目前已经攀升到50元以上,上涨至少达50%,而且生产企业是亏本再卖。

三大油脂的期货价格节节攀升,已经成功向消费品转嫁,消费者的支出势必增加。

由于构成CPI的权重是保密的,无法核算油脂价格的上涨会拉动多少个百分点。但是上涨如此巨大,物价指数一定会有所反映。

还有纸浆的价格也是大幅攀升,居民生活用纸的零售价也会水涨船高,目前卫生纸和书本都出现的涨价。

有一次去给孩子买本子的时候,大吃一惊。早知道就不囤“茅台”了,囤点作业本,收益率更高。

涨价潮一轮接一轮,如果收入不能增加,那么老百姓的钱包又要被抢劫了。

难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希望作者错了!

不仅是物价的问题,一旦成本上涨导致企业出现危机,大量企业倒闭,失业问题比物价上涨可严重多了。

希望介入一下大宗商品涨价潮,这是两难境地的唯一破解之法,不要出现“一业兴,百业凋”的现象。

即使大宗商品涨价,一时对原材料企业有利,后期的恶果也会令相关企业受损。

涨价只是一时爽,涨价导致产能扩张,下游企业破产,贸易商囤积库存,一旦炒作退潮之后,暴涨只会暴跌。

原材料行业,望好自为之,暴利只是暂时的,细水长流,才符合企业经营的长远利益。

百家号“货币经济学”,期待与你相遇,望大家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6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