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判断往往是通过片中的明星是否具有流量以及流量的多少。
相比以前以质量取胜的时代,现在对作品的定义则取决于流量。
而究其缘由,很多是因为当下这种盲目的偶像崇拜下畸形的追星文化,造星工厂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营销像电影电视剧这些文化产品。
包括偶像明星,这些也属于文化产品的一种商业化。
像前段时间的看偶像买矿泉水,为了支持自己的某某偶像,硬生生买了一堆几乎用不到的矿泉水屯在家里。
《无间道》当然,如若要追其缘由的话,我国的明星制度最初是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邵氏和嘉禾,而到了九十年代,香港的明星制度早已成熟,当时的香港市民对明星的狂热崇拜绝不比现在差。
从八十年代的谭张争霸到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王,香港市民对当时的明星崇拜已到了疯狂的地步。
加上香港地方小,这更加促成香港市民对明星这一事物的狂热追捧。
《金枝玉叶》所以在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有很多调侃过这些偶像崇拜的追星文化。
像年,陈可辛导演,张国荣、袁咏仪主演的电影《金枝玉叶》就是讲述粉丝和偶像之间的故事。
里面就有很多描述香港市民追星的桥段。
《金枝玉叶》比如,一群粉丝为了见偶像一面把街道围堵得水泄不通,而且为了自己的偶像双方大打出手。
以及贩卖各种和明星相关的东西,就连郭富城擦过鼻涕的卫生纸都要块港纸。
还有袁咏仪饰演的粉丝林子颖在张国荣饰演的偶像顾家明家里拿各种生活用品出去贩卖,甚至连废纸这些东西都能拿去卖钱。
《金枝玉叶》街上的小贩是不卖吃喝的东西,而是卖明星的周边,像刘德华穿红背心的照片。
上世纪90年代,正是香港四大天王争霸的时代,张国荣这部年的《金枝玉叶》把四大天王用作素材也是很正常。
《抢钱夫妻》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香港电影,年冷面笑匠许冠文主演的电影《抢钱夫妻》中,则是很露骨的讽刺当时香港市民这种狂热追星的行为。
片中许冠文是一个帮警察制服匪徒的市民英雄,但一群中学生女生却只挂念着刘德华,对于许冠文见义勇为的英雄举止却无动于衷。
唯一感谢许冠文这位市民英雄的,却只有一个乞丐。
《抢钱夫妻》还有影片中有个桥段是一位女学生因为父母不让她听刘德华,看刘德华而闹到要跳楼自杀。
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乐坛几乎是四大天王的时代,四大天王在90年代有多火,连电影里面的道具台历都是以四大天王作为封面人物。
《九品芝麻官》当然,要说到对经典文化的嘲弄肯定少不了周星驰的后现代无厘头喜剧。
像年的《九品芝麻官》,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最初是一个被人唾弃的狗官,但因为稀里糊涂的收拾了豹子头就成为众人的偶像。
人们不再骂包龙星是狗官,反而称赞包龙星,而那个曾经向包龙星吐口水的小孩居然向包龙星献花。
但是,如果细想,包龙星几乎什么也没有做就成为众人崇拜的偶像,这不是很盲目吗?
《破坏之王》同样在年,周星驰和钟丽缇主演的《破坏之王》,又名《中国古拳决战空手道》。
在电影里,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一个老头因为大喊“我爱黎明”而被众人群殴。
片中一群香港市民为了买一张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跟发疯似的,周星驰饰演的外卖仔何金银为了买两张张学友演唱会门票都要彻夜排队。
不得不说,当时的香港市民对于追星已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不过,香港地方小,加上以前的香港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看戏,所以会有这些狂热追星的行为也不出奇。
当然,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好事,毕竟那时的香港很强,才能造就出这一批又一批的明星。
即使是香港电影没落的今日,依旧有很多香港明星活跃在华语荧屏上,像校长古天乐,小马哥周润发等等。
文中图片来源于剧中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