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如此称“中国象棋”倒不如称为“中国军棋”或“中国战棋”。因为小小的一盘中国象棋竟然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发展的历史轨迹。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模拟古代战争形式的娱乐性文化表现艺术。之所以称为“象棋”,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叫“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一种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就代表舜的弟弟。
有据可考的“象棋”其雏形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博兮;分曹并进,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白兮。”《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现在称“参军”为“入伍”就源于此。所以反映在当时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六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就象征着当时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秦末楚汉战争之后,象棋吸纳了楚汉战争中的作战形式、用谋斗智的精华,逐渐完善至明代使其定型为现在妇孺皆知的“象棋”。
象棋
虽然都是棋类项目,象棋与围棋却有很多相反的地方。一静一动,一张一弛,形成鲜明的对比。围棋的静,从行棋上落就体现出来,棋子落下就不能再移动。象棋则正好相反,棋盘上所有的棋子都可以动。目的是把对方的将帅逼得不能动方可获胜.象棋进入中盘以后局势错综复杂,让人眼花缭乱,通过分析和判断,选择出进攻方向,调兵遣将与以攻击,对方则千方百计与其周旋。红方突施妙手杀入对方阵营,黑方则将计就计诱敌深入。
局面异常紧张,着法连贯紧凑.而围棋则不然,比如一个角的争夺刚落几个子,认为满意的一方争夺到先手,就可以抢先占领其他的地盘。或者一方觉得不好应的棋,也会找另外的地方开辟战场。不会继续纠缠,着法的连贯性不如象棋.但是围棋的战场比象棋开阔,选择的余地更多.往往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有人说象棋精彩激烈,弃子入局,石破天惊,令人拍案叫绝比围棋更具观赏性。有人说围棋雅观别致,围魏救赵,妙手解围,引人入胜比象棋更深奥。这真是“煮豆燃斗箕,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围棋
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邮山,东连平原,南接崇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这便成为象棋“楚河汉界”的来历。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有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之分。这也是与当时的军事战争紧密联系的。到了宋代,因火炮的发明,象棋又增加了“炮”,又因出谋划策和筹集粮草的人士对战争的重要作用,还增加了“士”、“相”。
象棋对弈中,隔“河界”列阵对垒的红方和黑方,同样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阵的模拟。当初,项羽率领的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皆为黑色,尤如一条黑色巨龙;曾斩蛇于道的赤帝子刘邦带领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赤帜红旌,将士服饰皆为红色,形成一道红色屏障,与楚军构成森严对垒的阵容。这便是棋盘上黑、红双方对阵的由来。
象棋对弈开局的双方谁先走棋,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便是俗语所谓的“红先黑后,输了不臭”,意思是让红方先走棋,其实这种游戏规则也源于楚汉战争。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军先越鸿沟攻楚,最终歼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的定论。这些反映到棋局上,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的兵卒
象棋棋子的布列、棋子行进路径及职能作用,更是楚汉战争的模拟。在河界前沿阵地上,兵卒列队,出击时徒步迎敌。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的炮,有轮承载,若无阻碍,可长驱直进,若有棋子为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其最近的棋子。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的成垣外,车马相士列阵以待,“车”是古代战争利器,腿长威大,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马”为挂鞍铁骑,腾挪跳跃,所向披靡;“相”则以田为径,在营盘城外,管理农事,筹募粮草,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的幕僚组成的士则守卫保护着将(或帅),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萧何与项伯、张良与范增、韩信与钟离昧、樊哙与项庄的影子。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模拟古代战争、比计赛谋、斗智斗勇的娱乐游戏,并使这种智力游戏既能摆上深宫御案,又能戏于街头檐下,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雅俗共娱的独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