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经成年的我们来说,小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的。很多经常接触孩子,以及有抚育宝宝经验的宝爸宝妈,想必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当宝宝成长到初具运动能力的阶段,往往会突然爆发“熊孩子”属性。
孩子喜欢撕卫生纸?宝妈眼中的坏习惯,可能是孩子变聪明的信号!
小家伙们会像哈士奇一样,到处“拆家”。凡是能搬动的物件,孩子们一定要动一动,外形稍微奇特的家居饰品,更是会被孩子当作散发活力的对象,遭受日复一日的捶打和破坏。
卫生纸由于柔软的材质和轻飘飘的质感,同样会受到小宝宝们的频频光顾。很多宝妈都是一边无奈地吐槽宝贝是“拆家狂魔”,一边拿着扫帚和簸箕,收拾满地的卫生纸“尸体”。说起给孩子收拾残局的体验,宝妈小萌总是一脸欲哭无泪的表情。
最近,小萌发现自家的宝宝,突然就变得活力四射了。每天清晨,自己还没有起,连步都走不利落的宝宝就已经跌跌撞撞地起身,开始了自己新一天的拆家之旅。小家伙最喜欢拆的,就是家里的卫生。放置于卫生间,以及餐桌厨房的卫生纸,无一幸免。
起床后,别的宝妈在忙活做饭,小萌却要愁眉苦脸地收拾满地细碎的纸片。对于小家伙的破坏之举,丈夫倒是挺高兴,他还给孩子送上了雅号,称之为“超级碎纸机”。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丈夫也笑不出来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萌和丈夫发现宝宝不仅撕纸,居然还会时不时地把撕得粉粉碎的纸团,往自己的嘴里送。这可把两口子吓得够呛。自己的宝宝不仅撕纸,还要吃纸?这还了得!
他们医院,想要检查一下孩子是不是有异食癖的症状。听了家长的描述之后,医生却笑了起来,他告诉小萌,孩子爱撕纸片,是变聪明的征兆,是值得高兴的事。
关于异食癖,医生继续说道,家长也无需担心,通过舌头感知一些未知的物体,是宝宝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后来经过体检,果然,孩子体内并没有卫生纸的残渣,正如医生所说,孩子只是在探查手里一直在“破坏”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专家指出,宝宝在一岁左右,就会出现一些家长眼中的特殊嗜好了,像撕纸、撕书等。虽然看上去很调皮,但实际上,类似的行为,是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在撕的过程中,抓、握、捏、扯等动作,都可以有效锻炼到孩子的精准行为控制能力。通过撕纸这种看似无意义的破坏行为,能让孩子成长为“心灵手巧”的人。长期的撕纸,可以让小家伙的双手更加灵敏,手和眼的协调性进一步上升,有效锻炼大脑的运动神经体系。
在宝宝撕纸时,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1、确保纸张的安全卫生
纸张虽然大多比较柔软,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安全。现实中,经常出现被纸划伤的案例。一些材质特殊的纸,比如硬质油纸,以及彩印专用纸,本身具备一定的韧性,同时边缘也相当锋利,这样的纸张,尽量不要让宝宝接触到。
同时,以油墨纸为代表的含铅纸张,同样要避免让孩子接触。很多宝宝在撕纸的同时,还伴随着咬纸的习惯,纸中的铅,也会因此进入孩子体内。
2、教宝宝学会撕纸新花样
家长在宝宝撕纸的环节上,同样有多个选择。我们既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观众,还可以充当孩子的撕纸老师,在旁边观摩指导。通过教会孩子新的撕纸花样,可以让孩子在撕纸方面掌握更精深的技艺,教的过程,还可以有效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
总结:
具体来说,宝宝的撕纸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动作复杂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岁左右的宝宝,只会重复一些很随性的撕纸动作,此时,宝贝的撕纸就处于基础阶段。
随着身体的发育,宝宝在撕纸方面,会表现出更精准的控制力道,他们会有意识地把纸撕成自己想象中的形状,此时,宝宝的撕纸技能就实现了进阶。在此之后,家长们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将宝宝培养为任何形状都信手“撕”来的撕纸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