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山鹰说今年物价将涨得吓人,建议老百姓们一定要省吃俭用,坚决躺平。
吓人的局面还真没感觉到,但是,更令人紧张的不是物价上涨,我们涨了几十年了不也好好的?关键是就业与收入要撑住。
记得早年北京,那时工资很低,三百元月薪已经是高干了,普通人也就五、六十块钱;但是,生活之水常流,架不住东西也便宜。猪肉0.60元一斤,排骨0.3;茅台酒那时就是奢侈品,8块;西红柿一分钱两斤。在那个时代,马路上捡到了五分钱会交警察叔叔,这五分钱也能买一根口感极纯的牛奶冰棒。
或者物价便宜,或者收入提高。
这世界上没有两头都不顾的道理,问题是这事还真的要发生了,翟山鹰说的大通胀虽然没感觉到,但是,真要与去年这个时间做比较,生活品的物价还是涨了不少,从卫生纸到共享单车都涨了。而国家颁布的物价指数没上来,多少与猪肉的权重占比过高有关系。只要控死二师兄,物价指数就不会太高,这也是一种“稳物价”。
今年更大的问题并不是“稳物价”。不管M2增加了多少,年初头一个月增加了7万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一,只要没增加到老百姓手中,物价不会太吓人的。更大的问题不是通胀,而是通缩。
通缩又是什么情况?
在中国,主要表现于民营经济的状况,当我们谈民营的贡献时,什么56789,人们总会不屑地指责说:民营赚的不都是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吗?感觉个个都是政治经济学家,比马克思还马克思。
但是,不用指责了,民营叱咤风云的时代结束了。
大佬们一个个灰溜溜像一群逃犯,都跑得无影无踪,而民企已经失去了赚钱效应,每天有四万家在倒闭。大多数的企业都在裁员减薪,一个中国经济的通缩时代到来了。
通缩的发生似乎很不合逻辑,因为我们的货币并没有紧缩,而且是相反。怎么会有这么多经济通缩的症候开始出现了?
这是因为,货币的增加并没有流到老百姓手中,也没有真正流向以民营为主导的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长期项目,是对“未来”的投资,与效益的实现不同步,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被锁死在钢筋水泥里了。这些万亿级的国家项目当然是国企担纲,民业最多跟在后面啃骨头,当然没什么赚钱效应。
对老百姓来说,民企直接影响民生。
毕竟80%以上的就业在民企,民企混不下去了,老百姓的就业与收入缺少预期,指望消费推动经济就是天方夜谭。于是,最终还是会回到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老百姓的收入与财富增长成了两张皮。
管它是胀,还是缩,2023年都是艰辛的一年,守好自己的口袋,勤俭持家是我们的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