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庭越来越重要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是要求孩子学习好,现在不一样了,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
在网略上看见一个小视频,虽然只有十几秒的时间,但是视频中孩子迸发出的能量却很“大”。事情的起因经过来自于一对父母下棋的事情。在视频中,孩子和爸爸下棋,爸爸完全是以压倒性的力量赢得了胜利。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梨花带雨,眼泪在脸上哗啦啦的流着,但是爸爸还是在往棋盘上下棋,没过多久,孩子眨个眼睛的功夫,爸爸的黑棋又连成了五颗。
爸爸问孩子:“我这个几颗?”孩子往上看了看,然后说:“四颗”。爸爸接着又说:“你再看一看,我是黑棋”。孩子又仔细看了看,然后说:“5颗”。接着爸爸又说:“那是谁赢了?”
话音刚落,女儿立马垮下脸,然后带着哭腔说:“你赢了你赢了!”整个视频只有十几秒,可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非常完整,而再次看看这斗智斗勇的父母俩,可以说是场面搞笑又丰富了。
但有的网友发话了:这位爸爸就不知道让让孩子吗?爸爸的不忍,让众人看到了一位“无情爸爸”。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胜负欲特别强?
受父母要求的影响
孩子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家长思维观念的九成影响。我们兴许没有告诉孩子,你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第一,考试也好,平常交友、比赛也罢,都一定要第一,不然就不是我的好孩子了。
可是,你对孩子说过“又考这么低,你还有什么用”,“不考满分就不要你了”,“你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呢!”家长斥责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优秀的孩子,容易被爸爸妈妈抛弃,要是自己不做到最好,赢了别人,就没有人要自己了。类似的心理是孩子们胜负欲强的重要原因。
经受的打击少,比较自我
记得《青春斗》里,丁兰是一个一顶一的学霸,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从来没有让父母失望过,而作为独生女,自己也很争气,考上了名校,年年拿奖学金。可是有一次不一样,一个“不知名”的男孩站在了第一名的位置,取代了丁兰。
丁兰知道自己成绩是第二,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找到了自己的辅导员老师,询问是不是改错试卷,登错了分,或者是名字搞错了。一切都证实无误后,她认了。她找到这个冒出来的“小子”,问他凭什么做第一。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的时候“第一”也是一种标签,是别人给孩子的标签,也是孩子自己定的标签。因为习惯了胜利,所以他们要求自己每一次都要胜利,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取代那个位置。一个人的好胜心由此而来。
胜负欲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积极的影响在于,会促进孩子成长
同样的事例放在当下孩子学习生活上,如果孩子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成绩,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有了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甚至取代了自己的位置,那么他会很自然的从原来的“梦境”中醒来。孩子会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
因此,他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我审视,深度剖析。用更好的状态进入新一轮的学习当中,以他人为榜样,不断的提高自我能力。这是胜负欲对一个孩子的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在于,容易造成攀比等不良心理
大多数时候,孩子之间的比较都不只是局限于成绩,他们往往还会对比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穿衣服、穿鞋子、买书包、用文具、学习的兴趣班、课外书等。更有甚者,会拿自己的父母进行比较,以获得自己的“荣誉感”。
对这些孩子来说,所谓的胜负已经形成的攀比,他们对比的不是自己,而是虚荣心。如果同学有比自己更贵的书包,那么在这些孩子眼里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他们会觉得,别人把自己比下去了,不可以。类似的心理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胜负心理带给一个人的负面影响。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
正视自我
我们永远都会把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看,因为人和植物一样,都是向阳的,没有人喜欢在阴暗的角落里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渴望被人发现,渴望成为别人眼中那颗发光的金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希望被认可。
因而,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他们会更加渴望成功,哪怕是一次满分,他们也会为此兴奋。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极端--面对失败,无法理解。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行为的失误?正视自己是重点。
教育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常说,可是有用吗?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没能进行分析,那么这将是最空洞的一次安慰。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这个根本可能是孩子能力还不够,也可能是发挥的问题。“对症”才能“下药”,盲目的安慰没有“成功之母”的效果。
从他因和内因两方面分析
一味责怪孩子的能力,怕孩子自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