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北京市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调整至二级,此时距离6月6日零时北京下调响应级别至三级仅过去了10天,刚打开不久的社区重回封闭式管理。
疫情期间,即便那些原本四通八达的上海老弄堂也被封闭起来,小区边门紧缩,严控卡口,人员进入时需要测温、查证、验码、登记。几个月的居家期让很多人开始习惯这种非常状态,保持社交距离,退守个人空间,警惕他者,甚至树起心理上的“门禁”。
这似乎与近些年的开放式街区浪潮有些相悖,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那些封闭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此次疫情会造成社区的转向吗?
非常时期,一些社区试图探索围墙内的公共性,从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梳理闲置的公共空间,到发掘社区能人,发现内生的需求和资源。
社区的封闭式管理会不会成为新的长期趋势?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会重新确立边界吗?在物理空间和心理防备的“社交距离”下,社区如何融合?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