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电子病历的水平高低,患者感受并不明显,但对医护帮助很多
文/赵天宇
编/王小
图/Pixabay
“信息科吗?我们电脑开不了机了”“打印机坏了,来修下。”医院内部,信息科有时会被称为“修电脑的”,这群人形容自己的事业,用上了“孤军奋战”,乃至“精疲力竭”。
与“修电脑”相反,一个信息科,医院对建设“医院”的期待。在实现这个宏大愿望的过程中,不少人反复挣扎,艰难推进。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专委会主任委员陈金雄认为,医院有自己的理解与尝试,不变的是,医院的基础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他曾医院担任过17年的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在他0医院信息化从业经历中,对这一行始终抱有“审慎的乐观”,因为在曲折迈进的过程中,浮现出的利益纠缠、复杂性和艰辛,在以往的时代也出现过了。
年7月,国家卫健委通报显示,全国医院中,年已有九成达到了电子病历级及以上。就电子病历的进展,以及接下来的机遇,陈金雄在年10月接受《财经》记者的专访,提出了自己的观察。
电子病历普遍有进步
《财经》:电子病历目前做到什么程度了?
陈金雄:电子病历最近几年还是有很大进步,一方面跟业务需求和产品进步有关;另一方面跟国家政策推动有关。电子病历是有评级的,称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过去是8个等级,现在是9个等级,也就是0到8级。医院最高,已经过了电子病历的7级。
最近几年,电子病历的评级,还跟医院建设,医院的绩效考评、高质量发展挂钩,所以,医院还是比较重视的。
《财经》:这些进展,患者的感受其实并不明显?即便在一线城市,医院需要患者自行复印,而且不提供电子版。
陈金雄:技术的发展,它有两个衡量尺度,就是内部的发展和公众的感觉。很多时候二者不同步。
就像AlphaGo下围棋战胜李世石,那是在年,一夜之间人们突然知道了,人类棋手下不过AI(人工智能)。但AI其实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发展,给公众的感觉是那一瞬间。
所以实事求是地说,医院内部这几年整体的信息化,包括电子病历、数据,还是有很大发展的,这些多数是给医生用。到公众感觉到明显变化,这中间还有距离。
医院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工具有关,医院电子病历有进度,给患者提供的数据服务也应该有相应进步,但有时这方面确实有滞后,医院也已经提供了线上的病历复印等服务。
《财经》:给医生的使用上,有什么进步?
陈金雄:有很多。最早全用纸质报告的时候,非常麻烦,检验科不可能每出一张患者报告单,就跑去给门诊医生送一次,肯定送不过来。往往是半天送一次,有时候一天一次,效率多低。
现在起码能做到,只要检验结果出来了,质量控制完以后,就实时发到服务器上,医生第一时间能看到,患者也是。然后再做进一步诊断,安排治疗方案,效率明显比以前高。医院都建了比较完整的临床信息系统,医院建了院内的临床数据中心,给医生还是提供了很大便利,时间能充分利用起来。
这些跟互联网医疗再结合起来,医院只为拿一份纸质检验报告,现在有一些在手机上就查得到。这些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医生做研究,也有帮助。以前做研究得去病案室,翻找病历本,一点点地抠那些内容。医院,医生自己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要说普遍,还谈不上。医院投入大,从组织机构上就做调整,建了大数据中心。医院,最起码病历已经在电子化了,医院已经能做到。总的来说,程度不一样,但是或多或少都在做。
投入与产出,算笔账
《财经》:电子病历达到比较高的级别,需要多大投入?
陈金雄:电子病历评级,看起来好像条条框框很多,归纳起来是五项内容。每项都有投入。
第一,临床信息系统一定要全面,不能缺某个系统。要建那么全面的信息系统,本身就需要花不少费用。
第二,医院内的信息要能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就还得有一些集成平台的内容,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从硬件到软件都得跟上。
第四,达到比较高的等级,得实现业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如果规划得好,花钱不见得很多,但是,毕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医院里面有那么多项业务,全部都要做到全流程闭环管理,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第五,临床的决策支持,智能化。
如果更高级别,电子病历七级、八级水平,还得做跨区域的医疗业务协同。
医院要做这么多事情,如果再做好一点的系统,这一套没有几千万元下不来。
《财经》:会有地区之间不均衡的现象吗?
陈金雄:会有。比如临床数据中心、专科专病数据中心,医院做研究使用的数据中心。实事求是地讲,医院医院。
超过四级,就需要几千万元的投入,医院要担得起高等级的电子病历评级,确实有一定难度。医院,我们也称为“医院”,医院搞得那么高大上,也没必要盲目追求高等级。
在满足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医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建设自己的系统,抓住痛点,在用户体验、流程优化、数字化转型,包括患者管理和随访上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