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出版业本质被扭曲了读陈昕的出

作者

京兆堂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每当我看到最近火爆的电视剧《扫黑风暴》中江疏影扮演的记者黄希为了寻找坑害女孩子们的美丽贷的真相甘愿冒生命危险也要深入虎穴时,我的心就时时被揪动着,生怕哪天她被发现生命有所不保,我一边为她担着心,一边为她的勇敢作为佩服。我喜欢真实,喜欢真相,不想做一个糊涂之人,偶尔遇到一些让人激愤的事情难免会鸣不平,同时也会激发我对事情来龙去脉真相的探求之心。

就如同前几日我在孔网动态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抄文章抄书一事,抄文章的明目张胆地把文章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抄书的把书中20万的字原封不动地挪用过来,加些东西,换一个书名,书就成自己的了,猖狂至此,不得不令人心寒,难道出版社的编辑们就不审核就不考证的吗?借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出版家陈昕写的这本《出版忆往》寻找答案。

《出版忆往》封面封底都是暗绿色布面精装设计,小32开本,封面正中央是一张如邮票大小的竖着的长方形图案,图案里靠墙部分是带有拐角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地板上是散落的合着的和翻开倒扣着的书籍;桌面上是打开着的书籍,不管是书架上、地板上,还是书桌上,放着的都是书。图案正下方是横着的“出版忆往”四字,宽度和上面的长方形宽度对齐,往下隔几行是作者的名字,字号比书名小很多,再往下隔一行是出版社海豚的名字,字体更小,不管是长方形图案、书名、作者姓名、出版社名,颜色都是白色的,在暗绿色的底色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干净整洁和耀眼。打开书本,你会发现本书与平常书有所不同,书的内页边界都很宽,左右上等同,唯有下面的边界更宽些,如同线装书一般。本书的字体也比平常书略大一点。从整部书的设计来看,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本书作者陈昕是中国著名的出版人,经济学编辑,年出生的他从业已30多年,一生编辑如《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思想者文丛》《中华文化通志》等30多套丛书,千种书籍,还著有《中国出版产业论稿》等书,并在《经济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此书便是他发表在《中华读书报》《财经》《文汇报》《读书》上的关于编辑出版的15篇文章,前9篇写事,后6篇写人,刊登的最早的时间是在年,最晚是在年,序言由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写的,书尾是作者本人写的后记。

在后记中作者大胆地提出最近这几年出版业的乱象。他说,现在的出版业的本质被扭曲了,传统出版业奉行的智性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丧失了,娱乐主义开始主宰出版,出版变成了单纯盈利的工具。他虽然不反对有的出版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但他呼吁的是出版企业上市公司应该是为了通过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达到多出好书的目的,而不是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我赞同他的说法。在书中最后一篇“编辑的品格和传统”一文中,他还说,在如今这个一切向钱看,营销为王和包装为王代替文本为王的时代里,有人竟然宣称,只要营销到位,包装到位,卫生纸都可以当书发行出去。尽管至今我们还没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如同卫生纸一样没营养的书籍却到处可见,如《平安经》之类,还有抄书的乱象等等。陈昕呼吁的还是重新回到以文本为主的出版核心理念,毕竟书籍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给予人们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知识啊。

怎样做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出版编辑呢?那就是严把文本的质量关。他明确:凡书稿中有明显错误的文字或明显离题的内容,应予以改正或删除;凡书稿中枝蔓过多、水分过多的文字,应做必要删节,避免凭个人眼光随意处理;书稿中涉及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凡要改变定论,必须有大量可靠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凡书稿中涉及的政治敏感问题,要严格把握,正确驾驭,谨慎处理等等。

陈昕走上编辑出版这条路最早来自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巢峰对他的提携和帮助。年他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上海市出版局组织处任干事,一年后经自己反复要求调到局资料室从事资料工作,阅读了长达一年的经济学并研究。他发表在《社会科学》等报刊上的论文,引起了巢峰先生的注意,于是在年巢峰把他借到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和《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两部工具书,从此走上了编辑出版之路。之后他到了学林出版社,年到上海三联书店,九十年代初到香港三联书店,年调回到上海,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社长和总编辑之职。在他任职期间,每年10月份,他都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这里,全世界的出版人汇集一起,分析出版的趋势,交流出版的经验,洽谈版税的交易,策划全球畅销的选题。他说,他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已有六次,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他曾经推荐翻译编辑出版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书籍,还有他编辑出版过的其他书籍,就像他的孩子们一样让他骄傲。

做出版人,要做就做陈昕这样的,我说得对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0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