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3-6岁的儿童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处于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
下围棋的过程是独特的思维的过程,千古无同局,围棋的每一局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每一局棋的大多数选点都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
从布局开始,对局者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自己设计勾画的蓝图,而随着棋局的发展进程,孩子还必须不断地根据棋局的形势变化来重新调整思路,调整构图。
围棋的每一手棋都对全局的形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幼儿将根据征子的条件、弃子的作用、打劫的时机、死子的活用、落子的先后次序、子效的大小等等,来判定、分析、想象,在孩子的大脑中将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再不断地颠覆这一形象而创造出更新的形象,这种形象思维的产生是辩证思维演绎逻辑推理的结果的不断呈现。
这就是想象,而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警句:“注意力是学习的大门。”
通常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一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可是对围棋游戏痴迷的孩子却往往在聚精会神的对局中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消逝,在不断计算、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中,幼儿的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一直到终盘分出胜负为止,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一般儿童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但围棋对局靠简单的机械记忆是寸步难行的。对局时,幼儿不断地尽可能全面地搜寻记忆中所学过的所有招法,筛选出最适合当前局面的招法落子,这就是超前发展的理解记忆。
复盘是有效的提高棋力的围棋训练手段,而围棋的“复盘”就是一种记忆“复述”,幼儿在“复盘”过程中大多的时候都要到达多手,甚至手以上。
复盘过程中,幼儿既要记忆每手棋在19路棋盘上的具体方位,又要记忆下棋过程中每手棋的先后顺序,这样的记忆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但幼儿经过一定时间的“复盘”练习,随着记忆“复述”的水平逐渐提高,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记忆策略,可见围棋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记忆力,而这种记忆里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超前发展的理解记忆。
前面说过:围棋只有完全平等的黑白两色棋子,而作为个体的每一粒棋子,其本身的地位完全平等,并无轻重大小之分,每个棋子的作用完全取决于它在棋盘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棋子的关联作用而定,而且,在下棋的过程中,围棋并没有固定的攻击目标,可以把棋子置于棋盘上的任何一点,只要这枚棋子与其他已经置于盘上或者即将置于盘上的棋子互相关联作用后,能够发挥其围地、攻击、或者防守的最大作用就行。
因此,围棋的每一手棋都要根据盘面的形势变化而调整,因为棋局的形势每时每刻在随着对弈双方的置子位置而发生变化,棋盘上的各个局部的生死、厚薄关系也随着棋局的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围棋对弈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是发挥每一个子的局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个子与其他的子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全局的合力,这就是围棋子效的全局配合。而这种配合将会直接影响到全盘棋势的变化。亦即是围棋的大局观,全局意识。
围棋的全局观念比任何其它游戏都更加重要,在围棋对弈过程中,局部利益永远要服从于全局利益,现实的局部利益只有和长远的全局利益相统一才是真正的利益,而为了长远的全局利益而牺牲现实的局部利益更是围棋的高级战术,所谓“弃子争先”、“弃子取势”等就是围棋全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围棋的对弈过程就是从全局着眼分析,判断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得失的辩证关系的决策过程。也是对幼儿的大局观和决策能力的开发过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