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因白水河而得名,古称“彭衙”。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建制多年的历史渊源中,曾孕育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它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四圣故里,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制陶,蔡伦造纸,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光彩的一页,也为现代人们追古思幽之情留下不可多得的盛景。
如今仓颉庙仓颉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逐步维修,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有诗云“古柏千秋秀,庙堂文字香,残碑垂伟业,山水共流芳”。杜康沟泉清林茂,也成为旅游的胜地。方山森林公园气候湿润,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冬暖夏凉。万亩林皋湖,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山水相映,一望无际。还有近年来白水人民以勤劳智慧创造的50万亩“农家果园”为久居闹市的人们准备了一道丰盛的旅游“大餐”。
仓颉造字,据说仓颉是黄帝手下的臣子,他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黄帝分派给仓颉的工作,是管理牲口的数目和粮食的多少。一开始,仓颉干得非常出色。可是后来,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光靠脑袋就记不住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他先是想到了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表示不同的物品。可是增加数目时打个结很方便,减少数目时解开结就很麻烦了。后来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的方法,在圈圈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种办法真是不错,一用就是好多年。
后来,仓颉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祭祀的次数、人员的增减等等,挂贝壳也容易出错,仓颉又犯了愁。怎样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仓颉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理的不同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这就是象形文字。有了文字,仓颉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相传为陕西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而康家卫,乃今日白水县杜康镇,即今天的“陕西白水杜康酒厂”的所在地。杜康生于此,白酒发明创造于此,白水杜康酒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默契、和谐与沟通的产物。白水杜康酒品牌在文化、历史和消费者认知层面上的价值,尤其是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意义,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三国时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至今传唱。
雷祥:制陶始祖,尊称雷公,黄帝时任处方(医药官),是我国医药创始人之一,生于陕西白水大雷公村。他在长期为人们医治疾病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即人们的健康,不仅是有病需要治疗,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根除病毒,保障器皿卫生,才能延年益寿。他便返乡制陶,功惠百姓,福及万家。
蔡伦:我国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家,明帝永平十八年入宫为宦官。时年探友于陕西白水槐沟河村,在一天闲游中,目睹村童在水坑边嬉闹玩耍,他偶见那呕变物质薄且韧,随引发可作写字所用,经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天下第一张纸。属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今天除了这四个故事,特意分享一个,当地人才知道的,白水有棵古槐树,被称为陕西国槐王,树龄约年,寓意望子成龙,中华古槐生长在白水县云台镇冯家山村,植于汉代初期,树高15米、胸围12.2米、冠幅平方米。
传说树旁有一眼水井,称何氏井,自明代万历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树和井一直由何姓后人管护,其族人经商发财、读书中举,慕名祭拜古树的秀才也能榜上有名,故称为官树。经历两千年风雨,虽树干中空,仍郁郁苍苍、枝叶茂盛,形如孔雀开屏,栩栩如生。
被称为一树遮一村,确实夸张,但树冠的确大得惊人,树体向上有龙腾之势,人们称作“古槐飞龙”。仰观树顶,枝繁叶茂,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生,铺满天空,像是孔雀开屏,我常忍不住地赞叹“真是槐中之王也”。但是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为村头老槐树,听着亲切,夏季时分,村中老人总喜欢说,“走,到村头老槐树底下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