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芸香(女),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人。大学本科,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原平市文联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女作家联谊会副会长。现已退休。
她出版有中篇小说自选集《难以着彩的罗曼》、《清廉界》、《高芸香中短篇小说选》及散文集《没有帆影的河》,教育随笔《我的孩子不是天才》、《敢向孩子认错》、《孩子,微笑吧》,其中《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入选年度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中篇小说《吴成荫买分》曾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
精彩分享
尊重生命个体间的差异
高芸香
生于同一棵树的树叶,没有任何两片会绝对相同。从同一娘胎出生的孩子,同样会表现出诸多差异。比如我家的三个孩子,大女儿从小就爱讲故事,爱说绕口令,似乎有口才天赋;二女儿爱制作些小手工、蹬缝纫机无师自通,动手能力强;小儿子既不像老大爱说话,又不像老二爱动手,而是好动脑子。家中藏书数他看得多。灵感一闪,会爆发出些奇思妙想。父母就尊重他们这种性格差异,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将兴趣发展成才能。结果,老大首先沾了英语棒的光,厦门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如今从教。老二学了医,在广州暨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曾因论文答辩得到专家认可。儿子长于抽象思考,考了吉林大学物理系……。作为家长应切记:爱是尊重个性,让孩子把自己的兴趣发展到极致,而不是完成自己年轻时没完成的夙愿,要求孩子合乎我们设定的目标。
说起来,这样的认知似乎能达成共识,但事实是有的家长总习惯用一把标尺衡量孩子:不是用引导老大的方式引导老二,就是用他们心目中的佼佼者(所谓邻家的孩子)来规范自己的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高知家庭:夫妇均为“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男士曾为某企业集团总工程师。女士是出名医生,后升为专管文卫教育的副县长。但在要求俩闺女上也曾陷入忽视其个性差异的误区。
二女儿从小寄养在农村奶妈家,母亲从奶妈家接回孩子后,首先就考察娃的智商。她举起一个苹果问:“这是什么?”娃回答说:“蛋蛋!”妈妈脸上露出一丝儿失望,纠正道:“苹果嘛!什么蛋蛋!”她马上找出鸡蛋来,让孩子区分什么是鸡蛋,什么是苹果。
接着她又举起一颗水果糖来,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很兴奋地回答“甜甜”。并且抓过糖来猴急的剥开,塞进自己嘴里。
二女儿的回答和吃相让妈妈非常泄气。随即她得出二女儿不如老大聪明的结论。因为大女儿在这个年龄不仅把苹果和鸡蛋区分得一清二楚,而且回答过“水果糖”后,会斯文的剥开,让妈妈来分享。
这样,原本都正确、同样得满分的答案,妈妈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老大是赞赏、喜爱;对老二是否定、呵斥:“瞧你那吃相!以后叫糖糖!”
这就是不尊重差异,不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规律。其实,二闺女的回答并没有错。在当地农村,娃娃们初学语言时,妈妈把圆形的吃食都叫成蛋蛋(苹果、梨也称蛋蛋)。同样,白糖、冰糖、水果糖都称为“甜甜”。由形状归类或由味觉归类,丝毫不会影响后天智力的发展。这不能证明老二的天赋就差!
大女儿从小生活在自己身边,她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来自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当然看得惯。二女儿从小接受的是另一个家庭的熏陶,当她回到这个家庭时,必然带来那个家庭的影响和习惯,这是情理之中的事。父母无视孩子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父母的过失,而不能怪孩子。
呵斥和命令只能让孩子顺从和就范,并不能帮助他建立自信和良知!胆小的娃常因恐惧而丧失自尊,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更犯忌的是:这对父母常当着老二的面表扬老大。而他们所称赞的老大的长处正是老二的短处。这种暗示性的批评就有点儿挖苦、揭短和讽刺的性质,就仿佛当着武大郎的面一股劲儿赞扬武松如何高大威猛。这不仅对培养大女儿的自尊和自信帮助不大,反而让二女儿更自惭、畏缩和没有信心。听邻居们讲,老二正在院里欢快地奔跑,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一旦发现妈妈从对面走来,就像小老鼠看到大花猫一样:垂手侍立,两眼看着自己的脚尖,一动不动。直到有人过去小声告诉她:“你妈早走了”,她僵滞的神情才会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
在这种畏惧和防备的心态下,二女儿什么心事也不敢与爸妈交流,时刻在加固着她与家人之间的情感防线。
老大语言天赋极好,曾在我县电视台做过英语节目。带给爸妈的往往是掌声和光环。爸妈把满意的微笑、鼓励的言辞、深情的目光回赠给她。这就形成了母女、父女关系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必然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动力。后来,孩子出国留学,取得不错的成绩。
要强的父母还是不能正视两姐妹的差异,几经周折,终于把二女儿也送到日本学习牙医。但她出国之后与家庭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终至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结果。
如果把孩子比成静待开放的花朵,那么父母养育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他(她)生长的土壤。我们怎么可以对这个施优质有机肥,对另一个泼冰雹呢?
“吃着同样的饭,喝着同样的水,你哥你姐都能考上重点大学,你怎么连专科也够不着呢?”有父母这样责备儿子。“看看某某家的二小,连补几年名落孙山!”有邻居讥落落榜者。笔者在范亭中学从教十四年,常听到将兄妹间攀比、邻里间攀比的闲言碎语,这实在不是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有几位老师的孩子因为压力过大,患上了心理疾病。令人痛心!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难道只有高考这条独木桥就是人生出路么?
当然有好的典范。比如原数学组李老师的大儿子高考落榜后,再不愿复读,父母就遵从他的意愿,支持他买了个电子配钥匙的机器。谁也没料到,这不爱死读书的高中生早就看到了商机:原平,文化路十字路口附近的重点高、初中,走读生寥寥无几,大都是住校生。每个宿舍住七、八个人,只发给两把钥匙,其余五、六人都得自己配一把。他在上学期间就亲眼目睹了同学们跑大老远配钥匙的困难(有时配下还开不了锁,再寻师傅修整)。于是,在新学年新生入学前,这小师傅就练好了手艺,并在十字路上电线杆上贴了大红广告:
学生配钥匙,享受优惠价。每把八毛,不合套免费修整。
其它地方配一把都要一元,这里又便宜又方便。于是新生旧生(毛手毛脚的孩子容易丢钥匙)趋之若骛。这位中学毕业生初战告捷,一个多月就赚回了买机器的成本。
当我向李老师表达赞赏时,这位父亲却摇头苦笑。他说,他虽然表面上没反对支持了儿子,内心却不甘。因为这孩子喜好动手,从小就爱拆卸东西,好好的马蹄表被他摔坏了;锁子刚生锈,就让他鼓捣开了。原指望他学机械,长大当个工程师什么的,不料还不及吃粉笔灰的爸爸呢。蹲到大街上吃起了“金粉”、“银粉”!
一旦下了海,就商机无限。范亭广场修好后,这修锁匠又从山东潍坊进了好多风筝(八十年代范亭广场、文化南路孩子们放的风筝大多来自他这里)。两年之后,这孩子积攒了些钱,小成功引发了大愿望。在修锁配钥匙的同时,他又自制了一个下面带轮的铁皮小屋,在范中校门前,面向学生卖钥匙链、贺卡、日记本、蜡烛、卫生纸、方便面、雪糕等。并且弄了经商执照,堂堂皇皇干起小买卖来。
有一次我遇到他,问:“生意怎样?”
他笑盈盈地回答:“不错,昨天晚上光蜡烛就卖下八十多块钱。”——八、九十年代,这八十元不是小数目啊!
我恍然想起昨晚停电。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高三学生和补习班学生惜时如金。他这买卖不仅自己赚钱,也方便了学弟学妹们啊。
十几年过去,这孩子早在原来那修锁配钥匙的十字路口(大修厂前)买了门面房,开了超市。做了小老板,娶妻生子(在原平中学附近买了楼房)。有趣的是他父亲退休后看儿子忙不过来,也常去店铺里帮忙打工。他的收入远比赚固定工资的弟弟妹妹丰厚。父母亲亦以此为荣。
所以说,攀比、评判和说教,往往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别、接纳孩子们的不同,支持他们的爱好和选择,这才是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的亲子关系!
END
编辑:温丽娟
审核: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