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纸吸管和木勺子成为笑话,我们该拿什么拯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55776.html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零下10℃的北京,我不得不抱紧怀里烂了个大口子的塑料袋,顶着寒风踽踽前进。

那只塑料袋从结完账到我手里仅存活了两分钟。超市收银员把它递过来说“现在全换成可降解的了,1块2一个”时,我还觉得“忘记带购物袋的负罪感减轻了!”

然而摸到袋子的那一刻,有个念头从我脑海一晃而过,“这么软?不会烂掉吧?”

结果......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可降解塑料袋的材质特性导致它在承重和强度上逊于普通塑料袋。不过这只塑料袋“殒命”的主要原因在于——

我忘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顾虑,胡乱地摆放了物品的位置,以及猛烈地拎起袋子,拔腿就走。烂掉的袋子和北京的大风给我上了一课,做人切勿毛躁。

如果这勉强算作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品」的小小尴尬,那纸吸管和木勺子大概上称得上“尬中翘楚”了。

一、当木勺和纸吸管成为一个笑话

前段时间,因为一把木勺,肯德基成了人们群嘲的对象:

过于扁平的木勺犹如船桨,在碗里划一次,只能舀上来两滴汤。

再加上木勺表面没有做防水处理,原本就不大的弧度随着木勺吸水膨胀渐渐变小,最后几乎直平。这种勺子连菜叶都很难捞起来,更别提盛汤。

谁能想到有一天干饭人喝汤,考验的不是肚量,而是臂力和耐力呢?

尽管肯德基回应说,会改进设计。但用扁平木勺喝汤带来的尴尬,足以令使用者将它骂上热搜榜单。

不过榜单上的木勺并不孤独。站在旁边和它并肩挨骂的,是它的好朋友——纸吸管。这位好朋友带给使用者的尴尬甚至还要更浓一些。

去微博上搜一下,扑面而来的吐槽会让你觉得“用纸吸管享用奶茶”是戒断奶茶的最佳方法——

“它扎不进去,纸味特大,吸不上珍珠芋圆,没喝几口就泡软了,更令人气愤的是,居然还黏嘴......”

质量不佳的纸吸管据说会让你的奶茶彻底远离「好喝」二字。

它们自带一股奇特的味道,有人说像“发了霉的卫生纸”,有人说是“指甲油没干”,更有甚者,形容它“闻起来像地铁里的臭脚”。

总而言之,「湿答答的纸吸管」和「过于扁平的木勺」已经成了一个笑话。

可有时候笑着笑着,我们就跑远了,绕过了根本,回避了严肃,忘了它为什么好笑,只剩单纯的“哈哈哈哈哈”。

纸吸管和木勺的根本问题在哪?

就拿下边这张图来说,我们明知更换木勺和纸吸管是为了环保。结果这位为了喝奶茶的同学却本末倒置——

“用几根塑料吸管怎么了?要知道我损失的是一杯好喝的奶茶啊!”

玩笑开过了头,也是会变味儿的。原本我们该去追问的是——

“令人尴尬的木勺设计背后,有没有可能是企业假装环保敷衍了事?”

“劣质纸质吸管,是否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我们能不能在环保的同时,维持最基本的使用体验?”

......

但绕来绕去,蜂拥而上调侃似乎把「追问」变成了「口嗨」,根本问题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关环保的议题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被消解掉。而不久的将来,木勺和纸吸管也许只会沦为一个过气的玩笑......

二、环保是一场品牌营销大秀吗?

但在那之前,我们试图追问一个问题——“令人尴尬的木勺设计背后,有没有可能是企业对环保的敷衍了事?”

两年前,CNN曾报道过一个令人唏嘘的环保故事:

年,麦当劳推出过一款“环保”新型纸质吸管,称此举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做的广泛努力得部分”。

那款纸质吸管经过测试推广后,正式在英国和爱尔兰的家麦当劳门店投入使用。当时,英国环境部长迈克尔·戈夫还称赞麦当劳“为帮助我们共同的自然环境,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年,情况急转直下。麦当劳承认其推出的“环保”新型纸质吸管“因为太厚不能回收,目前只能被当作一般废物扔进垃圾桶。”

而更为尴尬的是,他们此前采用的塑料吸管其实是可以回收的......

好吧......我只能说“这真是一场失败的「漂绿」大秀!”

当然,漂绿(Greenwash)这个词不是我杜撰的。它通常指一家公司或是组织投入可观的金钱或时间,宣示自身对环保的付出,但实际上却并没有投入到环保实务中。

简单点理解,漂绿就是一场大型的环保洗白,让企业变绿。

最近几年,号称「环保」的公司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越来越多企业宣布投身于可回收材料、碳减排技术......这种绿油油的趋势似乎值得欣慰。

但这些企业真的绿了么?还是我们被那些“爱地球,爱生态”的广告宣传语给骗了?

你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消费者也确实会偏爱那些贴了「环境友好」标签的产品。

一个企业越是宣传它为环保所付出的,我们就越信任它,也更愿意为这份信任充值。

可惜的是,我们其实很难去辨别那些热衷环保的企业所种下的到底是不是一棵刷成绿色的塑料摇钱树。

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三、环保就像把存钱法则倒过来

在讨论身为个体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前。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实是,塑料——这种我们现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谈之色变的人造材料——诞生之初其实拯救了大量生命。

19世纪,台球运动在欧美盛行,当时制作台球的原料是象牙。为了满足台球供应,制造商一年大约要杀死一万头大象。

年,印刷工人约翰海厄特发现,在硝化纤维中加进樟脑后,形成了一种柔韧性相当好,又硬又不脆的材料。

这种材料在热压下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当然,也包括球体。海厄特将它命名为“Celluloid(赛璐珞)”。

接下来,赛璐珞成了象牙的完美替代品。同时,也成了塑料的鼻祖。

塑料袋被大量运用,一开始其实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纸袋使用,以降低树木砍伐和造纸引发的污染问题。

不过,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发展往往会偏离我们最初设想的轨道。

就像跑步机的诞生,一开始是为了惩罚监狱里的服刑犯;《大富翁》创作的初衷,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

而当漫天的塑料袋随风起舞时,我们才意识到,有些东西失控了。

但令人尴尬的是,我们却也享受着塑料带来的便利。

把你的目光从手机上抬起来,看看假如把你周围所有的含塑制品丢掉,你还剩下什么?也许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你都不用读了,因为你要扔掉你的手机——它含有很多塑料零件。

事实上,我们离不开塑料。不过,这肯定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意使用。

在与北京大风和烂掉的可降解塑料袋搏斗的那天,有个问题从我脑海一闪而过:

既然塑料替代品并不能给予我们塑料制品相同的使用体验,为什么我们不从后期处理端加大力度呢?

毕竟如果我们妥善仔细地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塑料回收率,应该可以将塑料制品对环境危害降至最低。

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我否决了。因为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种逻辑自带一种强烈的「利己」色彩,相当于在毫不损害自身体验的情况下,将矛盾转嫁给后端处理。

显然,我差点就掉进一次性消费的甜蜜陷阱。

一次性消费的甜蜜陷阱长什么样?

我举个例子。《中国新闻周刊》一篇报道中显示:

在一次性塑料袋刚开始收费的初期,超市商场等塑料袋使用量确实出现锐减,但过了一段时间,当消费者对两三毛钱的“收费杠杆”渐渐麻木之后,塑料袋的使用量又开始大量反弹。

这说明什么?我们对便捷的一次性消费太依赖了,以至于直接把“限塑令”变成了“卖塑令”。

在一次性消费观的影响下,不只是塑料,很多并不需要“用过即丢”的东西被我们一次性化了:

一次性洗脸巾;宾馆提供的一次性沐浴露、洗发水、梳子;一次性拖鞋;旅行时买的一次性床单,乃至一次性内裤.......

正是「一次性消费」这种甜蜜的毒药,导致了“不用考虑前端的使用和消费问题,最后只要分好类,后端的回收产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考逻辑。

实际上,由于成本原因,塑料的回收体系是十分薄弱的,它早已已经不堪重负。

那可降解材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终极方案吗?我可以因为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就沾沾自喜吗?

可惜并不是——因为「可降解」不等于「真降解」——所以并不能。

可降解塑料袋回收后,需要堆肥处置,不是扔在地上就能降解。

如果可降解材料不能够大范围、集中化和规模化应用,它最终也会变成一次性塑料袋。这就像是用一种塑料污染替代另一种塑料污染。

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中,一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商说“不管什么替代品,都不是真正环保,都有碳排放。”“减量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句话一下就道出了环保的3R原则:

reduce、reuse和recycle。

减量化reduce——从源头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再利用reuse——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再循环recycle——把废弃物返回工厂,作为原材再投入生产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我觉得环保就像把存钱的不二法门倒过来。

存钱的法则是“开源节流”,开源才是存下钱的终极奥义。

那环保呢?它的法则大概是“节源开流”,从源头上减少我们制造的垃圾,然后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将垃圾再循环起来。所谓环保的终极奥义,归根结底还是节制我们人类的欲望......

不知道为什么,身为个体我们常常会陷入势单力薄的迷思,但事实上,仅仅是改变个人消费习惯,节约的资源就已经相当可观。哪怕只是从下次逛超市带上购物袋开始。

当纸吸管和木勺子被当成一个笑话后,我们真该好好想想该怎么“节源开流”供养这颗地球的未来......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周刊/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污染“死结”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1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