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园洲有个马嘶古村
就像是神仙布下的大棋盘红石半墙,青砖到栋,历史悠久-马嘶古村-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马嘶村,又名马西村,位于惠州博罗县园洲镇东面,地处沙河出口处,即东江与沙河交汇处。马嘶村以陈姓为主,关于马嘶村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在南宋时期,陈氏先祖迁居南雄,后又迁居东莞常平。陈氏祖先陈中位是位善战将军,战功无数。陈中位去世后,他一匹战马不时会发出哀鸣声。一天,陈中位儿子陈子贵带着孙子陈墩实骑着这匹战马闲游。突然,战马朝东江奔驰,在东莞与博罗交界处停下,马匹两蹄直立,昂头嘶鸣,意似于此定居繁衍,故得名“马嘶”。那一年是公元年。至今,陈氏族人落基马嘶村至今已经有多年。陈氏子孙勤劳苦干,以养蚕为业,省吃俭用,逐渐开枝散叶,修建古村。
惠州市1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马嘶村历史悠久,有多年历史的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马嘶村是惠州市已发现1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的遗址,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厚厘米,文物部门调查发现有石锛、石环、骨镞等,陶器有夹砂粗黑陶、红陶,还有灰、红色软陶。也就是说,早在多年前,马嘶村这个地方就有人类居住。马嘶村古民居保护较好,古村落具有典型的明代岭南建筑特色,也是罗浮地区建筑文化的典型。
马嘶古村有多年历史,曾住了几千村民。这里的建筑最吸引眼球的是,大量使用了红砂岩条石建筑构件。墙基、柱子和柱础、墙襟、梁架以及地面都是采用红砂岩材料,建筑布局整齐,巷道纵横井然有序,整个村子气势恢宏。在马嘶村小巷漫步,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回古代。鸟瞰之下,酷似一个“大棋盘”。
节孝祠有块光绪皇帝御赐牌匾在马嘶村,有一座比较特别的建筑———节孝祠。这座建筑据说是光绪皇帝下旨修建的,建筑物上还有皇上的御赐牌匾。
关于节孝祠的修建,流传着一个传说。清朝时,东莞年轻貌美的女子姚氏与博罗园洲马嘶村男子陈氏订婚,订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感情笃好。天有不测风云,陈氏突然暴死,姚氏伏尸痛哭。未婚夫君去世后,姚氏淑女恪守封建女德,寡居贞洁,至死不渝,终老陈门。其行为之淑贞,节操之坚定,亲戚族人为之敬重。陈氏族众将姚氏的美德懿范报经地方长官奏明圣上。光绪皇帝于年下旨封赏赐匾,建节孝祠以彰姚氏。
节孝祠前檐的两根红砂岩石柱,比一般祠堂的石柱高,显得很气派。5层打磨过的红砂岩石条做墙基,水磨青砖到顶。两侧墙壁各有一个方形红砂岩窗框。节孝祠门额上方有一块红砂岩石雕的御赐牌匾,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刻“恩荣”二字,字体庄重有力,谓受皇帝恩宠的荣耀。下部红砂岩中间刻“节孝”二字。引首小字是:“钦命都察院左都御使管广东巡抚事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纪录三次加二级王安国为”,落款有30个小字,隐约中有“妻姚氏”、“甲午”等字。如今,节孝祠是马嘶村老人活动中心。
村里的每间房屋都有前后窗。如果不注意看门牌号码,眼前的房屋似乎都一样:红砂岩墙基、青砖清水墙、中间是大门、门上有飘檐、两侧墙设有窗户。据说,马嘶村有7条古巷,自北向南如下:钟美巷、宁馨里、胜侧里、墩仁里、聚星里、鸣阿里、七星里。现在村里的陈氏宗祠内,还保存着一块“宁馨里”的红砂岩石雕。
村里的房屋,有不少类似下山虎的建筑结构:歇山顶、龙船脊、人字山墙,内凹式大门后面是天井,两侧是较低矮的房屋,中间是较高大的厅堂,厅堂两侧有厢房。有些房屋是两层结构,大门进去就是厅堂,后面是厢房,有梯子上二楼。
马嘶村四队号房屋,墙基、门框、窗框都是红砂岩,门框两侧边角上还精雕着一串吉祥结的吊穗。马嘶村三队号房屋,大门飘檐上红砂岩梁托呈多边形,侧面雕刻有几朵或开或含苞待放的莲花。飘檐下封檐板的木雕也很精致。红砂岩条石除了做建筑构件外,还可以做很精细的立体雕塑。在村里一座房屋山墙的梁托上,就有一块立体的红砂岩雕塑:祥云环绕,花朵盛开。
除了红砂岩石雕,一些建筑的木雕也是非常精致。木雕使用最多的是村里的祠堂。马嘶村据说有23间祠堂,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14座,规模最大的是陈氏宗祠(祖祠)。陈氏宗祠也采用了不少红砂岩建筑构件,封檐板、梁架、驼墩使用了大量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等木雕图案。
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如果某条小巷的尽头对着某栋房屋,该房屋墙壁上就会镶嵌一块红砂岩的“石敢当”(寓意驱邪)。整个村子有不少“石敢当”,款式、字体都不一样。
如今,古村的村民大多搬了出去,马嘶古村也因为年久失修,缺少系统的管理也保护,整个呈现出一片断井颓垣的景象。只有陈氏宗祠祭拜日,村里才重现人声鼎沸情形。
岭南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它搏动着祖先的血脉闪耀着先人的智慧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又是今天人们温馨的精神家园和视觉图腾来源:惠州日报、博罗文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24小时
热点
想要了解更多园洲家乡事
大家可以扫码进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