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蒸饺店后厨里忙碌的母亲们
长春城北,靠近居民区有一家蒸饺店。进店后,你能一眼望进后厨——女人们手速飞快,馅料被塞进面皮,饺子捏成,蒸屉被迅速填满,一个个摞起来,两口蒸炉上热汽氤氲。
八十平米的店里放了十张桌子,在进门左手边角落里的餐桌边,总有孩子在削土豆皮、摘韭菜、装蒜盒。那是一张特殊的工作台。有时他们也负责收拾餐桌,扫地,偶尔照顾客人用餐,话语断断续续、含混不清。这些孩子最小的14岁,也有大一点的,22岁。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脑瘫等。特教学校放学后,他们会来这里帮忙。更多的工作由后厨里的女人们承担,前厅的服务、卫生,后厨里一切细碎的活计。
后厨里的女人们是他们的母亲。
年6月30日,在长春公益人徐旭牵头下,这家特殊的蒸饺店开业,十一个心智障碍儿母亲入股店铺,让蒸饺店运转起来。在此之前,为了照顾孩子,她们中有人超过十年没有工作,有人只能在夜里做些按件计费的手工活。她们曾是教师、裁缝、个体经营者、售货员……妈妈和妈妈是不同的。成为心智障碍儿的母亲后,她们不得不告别工作,变成24小时的贴身陪护,自己的生活也慢慢湮没在孩子的生活中。
在这里,填饱一些人的胃的同时,她们也终于给生活扯开一道口子,钻出来,让照护与工作得以平衡。生存之外,这同时是一场心智障碍儿母亲们关于生活乃至自我的探索与试验。
卷帘门拉起
客人眼里,蒸饺店的一天从上午九点半开始。但早上七点,王春芝就在店里了,她是店长。卷闸门拉起一半,她带着儿子洪旭在店里备货。一天要用的菜品已经送来,她在后厨准备,洪旭就坐在前厅摘韭菜,把蒜泥装进小盒。洪旭十四岁,患有唐氏综合征,曾是医生口中那个“活不长”的孩子。现在,他一勺勺把蒜泥装进盒内,用手抹光边缘的残留,双手按紧小盒,直到听到“咔哒”一声,才安心放下,把它们成排摆进收纳盒。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店里逐渐热闹起来。收厨余垃圾的、送水的车都来过,早班的母亲们也陆续到店上班了。
上班时间配合着特教学校的上学时间。来上班前,她们先将孩子送到学校,到了下午两点半,第一班结束,刚好赶上孩子放学的时间。晚班的再来接力顶上,放了学的孩子也赶来帮忙。
下午一点半,王春芝就在后厨喊,“接孩子的快吃伙食饭啦”。吃过饭三五个人结伴走两公里,去特教学校。
在这里,每一位母亲的时间都能被最大程度地包容。上夜班的王雪,从中午十一点半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半,她38岁,是店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出生前,她和丈夫离婚,成为单亲妈妈。儿子睿晨两岁时,在北京被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睿晨很少说话,也不太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他能发平舌音,卷舌音发不出。母子俩在家时,王雪总是自说自话,有时睿晨突然冒出一个词,能跟她对上,她就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再问,就得不到回应了。
早上送完孩子王雪就来店里,下午把儿子送到姥姥家,再回来上班。
大家都喊王春芝“王团”,以前参加徐旭组织的活动时,王春芝是艺术团负责人。王团热情主动,这个年轻时热爱服装剪裁的裁缝,在儿子出生后就放弃了那些色彩各异的面料和自己的手艺。
活动时,王春芝能张罗,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如今她每月固定染一次头发,用染发膏,自己动手。上班前,她会花上一个小时,将发丝向上梳拢,用摩丝固定发顶,给自己做个造型。49岁了,时间没能给她更多恩惠,发量稀疏,精心地做个发型是她对抗衰老的方式。
因为工作和照护孩子无法平衡,舍弃的总是自己那部分。王春芝已经十多年没工作过。韩怡仙也是,49岁的她曾是一名教师。中专毕业后,她跟同为教师的父亲一起开了幼儿园。儿子鹏飞患有自闭症,已经22岁,一米七多的身高,体重已经超过两百斤,是个壮硕十足的男人。
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绘画天分。在幼儿园时,小朋友让他画老虎,他就能画一只惟妙惟肖的老虎。韩怡仙曾想送他去专门的绘画班学习,可去了几家都被拒绝了,“怕影响其他孩子”。那时他不会表达,也不爱交流,总是自言自语。在幼儿园里温和、老实的鹏飞经常被欺负,但他从不吭声,也不反击。
直到上小学的年纪,有位校长告诉韩怡仙,鹏飞的表现是典型的自闭症。那时韩怡仙早已关掉幼儿园,家里唯一的收入来自丈夫。鹏飞的异常,让她再也没能走出家门工作。
在蒸饺店里,一场冒险开始了。
王春芝和儿子洪旭在店里
蒸饺店里的冒险
冒险开始,可一切艰难。为了让这些母亲们走出来,徐旭想了很多办法。她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