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厕后,解决的办法其实也不少。很多人以为是用“厕筹”,但其实这个方法并不真实,后人臆断罢了。
先说厕筹。
就是削好了的竹片木片,这个东西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这个东西其实并不好用,不可能完全刮干净,而且还容易刮伤。刮伤了,问题更大。
包括说草叶等等,与厕筹是同一个性质的,缺点很明显,太粗糙而且弄不干净。
有钱的人家,会用布,比如木棉布,之后再洗,重复使用。
古人真正解决问题用什么?很简单,洗
所以说,用厕筹刮,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洗。
古代其实有很多洗剂,包括少数民族也是这个办法。
比如常见的澡豆,或者有钱人家会用雷丸、开闸丸、苦酒等等,当然这属于复方,一般家庭或用单味草药,或直接用水。
换句话说,刮完之后必须要洗。
古人很重视如厕的卫生,洗法的历史有多年了
据《周礼》记载,在年前,古人在如厕后就必须要洗,不洗不干净,还容易生病。
这种事,古人很重视,所以还有无数的洗剂,只不过有点不雅,所以通常都挂药浴之名。
中国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是龠、合、升、斗、斛,数量大的是药浴,秦汉时期的一升也就合现在毫升左右,这么点水哪够洗澡的?那你说古人搞这么点药汤是洗哪?
简单说,《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这个“疡”,包括如厕后出现的不良情况。
《五十二病方》就记载数方,专门针对小儿的,毕竟小儿自己搞不好这方面的卫生,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很重视。各部典籍,其实都有相关记载。到了《太平圣惠方》里,专门列入来24个如厕后的洗方。
你想,名字叫“开闸”,这洗方能是针对什么的?
很多人知道,古代没有手纸。的确,因为直到晋代纸还属于高价品。但是,古人并不局限于用厕筹刮,其实也有手纸。
是树皮草叶之类制造的。不是直接拿来用,要制过的。
制作工序也有点类似纸张。把树皮草叶捣烂,加入药料使纤维软化,制成类似麻布的东西,称为“尻巾”,有专门的职人做这东西,就像今天专门有人制作卫生纸一样。
“巾”和“帕”的分别就是这么来的。帕,只限于纺织品,只有纺织品能称“帕”,这是春秋战国时就规定的。巾,你去查查它的造字本义,在甲骨文里就有,指的就是草制品。
穷人富人相比,只不过是尻巾的质量不同,有粗糙的有细腻些的。但是,反正擦完也得洗。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的另一个真相是,纸张就是通过尻巾衍生出来的
古人远比你想象中更聪明。没有手纸,他们会造。
正是在造尻巾中,开发出了造纸术。造纸术是根据制造尻巾的方法改进而来的。纸张并非东汉才出现,在秦末汉初就已经有了,到了西汉时,就有了正式的西汉纸。东汉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所以严格来讲,也不能说古代没有卫生纸,只不过不那么叫。现代的纸,就是从古代的卫生纸发展而来的。你说古代没有卫生纸,只会用厕筹刮,那你太小瞧老祖宗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