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丨棋盘之上,楚河汉界

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

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

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

有时逢敌手,当局到深更。

《观棋》杜荀鹤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

·六博·

迄今所知,我国最古老的棋戏是六博和围棋,并称博弈。春秋以前的围棋活动已无从查证,据可靠的记载,迟至春秋时期才有人以弈喻事。

六博的出现比围棋略早,《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跟进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胜负,至春秋时代博弈已并行于世。

《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空闲时行六博下围棋是有益有娱乐活动,比无所事事要好。可见孔子时代,博弈已成为日常游戏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

《楚辞·招魂》说:“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这是我国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

自先秦至唐,各种博戏多有涌现,盛行于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国象棋萌芽的诸因子,因此,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象棋史上的萌芽时期。

·象戏·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戏的首次记载出现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周书》卷五所记相同。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唐代中期,象戏进一步向现制象棋靠拢。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

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此梦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梦下棋,必与她平日嬉戏象棋入迷有关。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这种象戏被称为“宝应象棋”,至今日本还将它作为象棋的代称。

·宋代象棋·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

另外宋晁无咎的“广象棋”有棋子32个,与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盘上有没有河界。

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刊载了两局象棋的全盘着法。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仁丨智丨忠

象棋中的仁,是胜负的判定,不是将对方杀光殆尽,而是困住敌军将帅,“将死”便能获胜;象棋中的义,是七种棋子各司其职,恪守自己的底线和规则,至死不渝,大义凛然;象棋中的礼,在九宫格中。将、帅、亲卫,均守在九宫格,不论战况如何,死守中军大帐,即是他们的礼节所在;

象棋中的智,是计谋,是策略。马后炮,车炮抽杀,连环马,二鬼拍门,咽喉兵,大刀剜心。层出不穷的战术,无穷无尽的缠斗,便是象棋的“大智慧”;象棋中的信,是公平竞争。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真丈夫。约定俗成的规矩,靠的就是下棋的双方,本着君子之风的态度与信任来守护;

象棋中的忠,是所有的棋子在战斗结束前,必须竭尽全力维护本方利益,忠君爱国;象棋中的勇,是一往无前,绝不后退半步的兵和卒,背后便是家国,前进,前进,为了心中的道,为了国家,勇往直前。

小小的棋盘,纵横之间,所蕴含的,是千年的中华文化之道,是仁和义,是礼和智,是信是忠是勇,是我们的文化基石。

文字

李晨曦

排版

李晨曦

图片视频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

weishuda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