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纸是韶关比较大宗的传统土特产品,尤其是仁化长江纸驰名省内外,在港澳和东南亚都享有盛誉。仁化土纸产地主要以长江镇为主,扩布至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和延伸,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
仁化土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由福建传入,至清朝乾隆时期生产技艺成熟,道光元年(年)开始进入盛期。清光绪《仁化县志》记载:“仁化物产,山物为多……榖米而外,杉纸次之……名出长江、扶溪”。清光绪乙酉年(年),在长江镇经营土纸的30家广州籍铺号成立广州会馆,所立石碑称“长江纸贵有胜洛阳”。此外,土纸生产的民间小作坊遍布长江、红山、扶溪、城口等乡镇。
随着土纸生产业的日益扩大,土纸的产量也日益彰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全省有40多号纸商在仁化开业,仅长江镇就有31号,年销量高达4至5万担,仅长江镇年产土纸少则数千担,多则几万担。抗战时期,历史学家陈翰笙认为,“自闽北的浦城、南平,闽西的上杭、长汀,经过江西的宁都、遂川,粤北的南雄、和平、始兴、仁化,以至湖南的邵阳、新化、衡山等地带,这是中国造纸业的一大区域。”40年代初,全县共有土法制纸厂间,年产量约吨。年起纸业由民营改为国营,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向农户自主经营。
土法造纸限于毛竹产区,工艺和设备比较简单,属季节性生产,全靠手工操作。纸厂(寮)设于竹资源较集中的山地,设浸沤竹料用的纸池若干,抄纸用的竹帘若干,盛纸浆用的大木桶若干和一个遇雨天焙纸用的烘炉一个,即可生产。晾或焙干后的纸张,取60张为一刀,每25刀为一把,每4把为一担。
仁化土纸采用嫩竹(造纸人称之为“笋”)做原料,经过备料、取料、腌料、造纸等二十二道工序全手工完成。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配胶是土法造纸的独特工艺。胶水用植物大叶冬青叶子熬制而成,与纸浆混匀起粘合剂作用。
仁化土纸纸质细嫩,光滑柔韧,张片均匀,色泽温和,书写易干,是书写、簿记、祭祀、卫生、食品包装等的上品。据民国《仁化县志》记载,纸的种类分为玉扣、南扣、东庄、重桶、烟纸、纸浆六大品种,每个品种分头、二、三各正副印。年起,改印为级,其中东庄8个级、玉扣和重桶各5个级、烟纸4个级、南扣和纸浆各3个级。
长期以来,仁化土纸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学徒在造纸坊跟师傅们学习技艺,师傅言传身教,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全部技艺。近60多年来,仁化土纸生产经营以家庭小作坊方式为主,以农户单干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后,受市场经济影响,土纸生产越来越少,濒临灭绝。
目前仁化土法造纸技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